痧瘴学说发展史略和现代运用 杨家茂 福建省邵武市中医院 关键词:痧瘴学说 发展史略 现代运用 中医疫病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功绩[1]。作为其中内容之一的痧瘴学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多种病毒性传染病肆虐全球,中医药的防治作用不可低估。今就痧瘴学说发展史略和现代运用初步探讨如下: 1.痧瘴的概念和源由。 痧瘴二字,《说文》均未收录,可知痧瘴之病名起源于汉代以后。古时痧,沙,砂三字同用,最早记载沙虱病的当属晋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他在《治卒中沙毒方第六十六》中说:“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忝米栗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则杀人。比见岭南人初有此者,即以茗苕刮去,及小伤去皮则为佳。已深者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着爪上映光,方见行动,若挑得,便就上灸三四壮,则虫死病除”[2].后世隋朝《诸病源候论》、唐代《外台秘要》、日本《医心方》及历代医药方书均有收载此条内容。宋朝张杲的《医说·卷三伤寒辨.痧病》认为:“痧病,江南旧无,今东西方皆有之。原其证医家不载。大凡才觉寒栗,似伤寒而状似疟,但觉头痛,浑身壮热,手足厥冷。乡落多用艾灸,以得砂良”。元代《世医得效方.卷二沙证》所述更详,增加了“水沙病症,两足坠痛,用苎麻沾水刮沙”等内容。明代《普济方.卷三百八.沙虱毒》称为“沙子病,山水间多有沙虱,其虫甚细不可见。其症如伤寒头痛,呕恶闷乱,须臾能杀人。”以上诸书所载的沙虱病,据范行准先生考证,即现代传染病中的恙虫病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