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阿开 于 2017-10-14 09:11 编辑
读书会有感
10月8日,受朋友引荐,参加了半山读书会活动,由于临时有事,所以,严格意义上只算听了半场,于是,感慨之余,就有了一段琐碎的文字。 由于我是一个素善直言,以真为生活快意之源的人,如果言语之间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文家墨客多涵谅(抱拳)。
随感读书与现实
年轻时,也曾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做过中学语文老师,十几二十多岁也尝试写过情诗,小说,纪事,心理花絮,日记……只是从未想过投稿,写完便收着,好像一桩心事完成,从此放下,不再想文中之事了……
写文,其实是抒发自己内心想说的愿望
现在回想,不难悟出一个理:文学,其实是文人(好文之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怀,借以说事,借以评世,借以抒情,借以纪事,借以文传,借以载史,借以美事,借以争事,借以论事,借以言情,借以……写作,貌似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做不到,却又什么都不可或缺的一门弄字舞文的技艺。
现在翻看过去的文字,唯有凄美与彼时的真尚存,彼情已过,情怀不再,只感觉自己已然不再是昨天,其实我还是我,只是不再像过去那般愤青嫉俗,虽愤气还在,却嫉俗不起来了,因为学会了兼容。
刚听说邵武有读书会的时候,很是意外,小小山城,也有读书会这样致雅至极的去处?在我的评判体系中,读书会跟音乐会一样,只有在古韵深厚,人才济济,文人雅士荟萃的环境下才可能的阳春白雪,怎么会出现在邵武这样下里巴人芸集的地方出现?
带几分探寻,几分好奇,听了半场关于[摆渡人]的几位分享,由于对书和作者都一无所知,所以,允许我跳出作品和分享,只谈当时参加了半场读书会的感触吧。
时下,社会唯利是图,人人趋利,个个逐名,国家正处在经济复苏,传统沦丧,道德礼仪日渐荒疏,信仰缺失的时期,小城的读书会,有如荒漠里的一眼清泉,却与周遭环境泾渭分明,让人有眼前一亮,却难以置信之觉。
忽然来到这清澈如许的读书会,感受一群多彩的文人,闲暇之余聚在一起,寻找精神和情感的净地,分享各自读书的己见,这种方式,与现实相形,实在是高雅了许多,文化了许多,特别了许多。
学生读书为什么?目的,是学会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多种解析逻辑能力
成人读书为什么?也许是生活工作之余,积淀多种化育内涵,陶冶心性,实当重于化育,而非读书本身
看,分享者着一袭长裙,飘然而上,侃侃而述,那是一种只有在读书会这种氛围里才能感受的美。
看,一副副眼镜,透过镜片那双纯粹的眼神,在告诉我们他(她)的读后感。
……一席席话语,虽然未必都能有哲理般高深,却也投射出几分纯真的质朴。
…… ……
半山读书会,大山深处的一抹亮色,也许我会常去,听听,感感,悟悟,想想,也许会有另一种升华,在浊世里浸染得久了,有时候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难得清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