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24013|回复: 5

.邵武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的地名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9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uen 于 2018-3-29 23:22 编辑

2.邵武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的地名变化
邵武乃闽北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三国时期吴永安三年(公元260)置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元康元年(公元291)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东晋更名邵阳县,南朝宋复名邵武县。自此虽然历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十二年(公元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四年(621)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五代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复名邵武。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属邵武军。宋朝邵武城区设置左厢右厢,东尉南尉;对农村则设置永城乡,仁泽乡,昼锦乡,仁荣乡,富阳乡,乡以下则用里命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明清时期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清亦同。明代把邵武城区改为西隅北隅,东隅南隅。却将宋元设置的五个乡各分立为上下。如永城上乡的地域相当于今天的沿山镇,永城下乡为大埠岗一带;仁泽上乡包括现在的水北、下沙的一部分;仁泽下乡即今天的水北地域。昼锦上乡为现在金坑、桂林乡部分。昼锦下乡是和平,肖家坊一带;仁荣上乡即张厝乡,仁荣下乡指卫闽。富阳上乡相当于今天的吴家塘、大竹镇;富阳下乡为拿口镇。各个乡有分别领有几个都。具体的是;仁泽下乡领一都、二都、三都、四都、五都。仁泽上乡领六都、四十九都、五十都、五十一都、五十二都。永城上乡领四十三都、四十四都、四十五都、四十六都、四十七都。永城下乡领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三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二都。昼锦上乡领三十七都、三十八都、四十都、四十一都、四十二都。昼锦下乡领三十三都、三十四都、三十五都、三十六都、三十九都。仁荣上乡领二十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仁荣下乡领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富阳上乡领七都、八都、九都十都。富阳下乡领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清朝沿习明制。民国以后民间只是习惯称呼一都,二都,三都,四都地名保留至今,五都及后面的名称因为拗口不再流行。民国初属建安道。1932年中央红军解放了邵武,成立邵光县革命委员会,在金坑、桂林、水北、下沙、铁罗、屯上、吴家塘、洪墩、拿口、沿山、城郊、大阜岗、肖家坊等地组建乡区苏维埃政府。曾经隶属中央苏区闽赣省。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城区以区街命名,乡村实行保甲制度,因此某些地名被称之为某某乡某某保。1949519日解放,依旧邵武县名,先后隶属过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实行公社化,乡村均用公社大队命名。1983年撤县建市,因循邵武之名,属省辖县级市,至今仍由南平市代管。以后邵武市地名固定,只是某些乡镇在某些时期有不同区划名称改变,容后面分述。
发表于 2018-3-30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18-3-30 12:29 来自m.swzx.co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18-3-30 22:02 来自m.swzx.co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