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邵武清真展新颜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山西大同人杨赉兴授任邵武府兵马指挥使率领将士携眷带属三千多回民定居邵武,而将伊斯兰教传人邵武。于洪武五年在城东诗话楼附近建设清真寺,以适应穆斯林民众礼拜传教之需。嗣后因为火灾焚毁,遂于洪武七年在迎春坊(今和平巷13号)重建清真寺,保留至今,成为福建省三座清真古寺之一,也是闽西北唯一的一座清真寺。 自那以后,陆续从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因为军队调防,工作需要,商业贸易,地方建设等原因,定居邵武,最多达到六七千人,占到城区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有回回半边天之说。清朝道光二十年以后,由于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疫病流行,回民人口减少,伊斯兰教也随之衰退。民国时期,先是军阀混战,继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虽然有回教协会但是各种部队占用清真寺,拆毁建筑设施,搞得破烂不堪,四壁空荡,民不聊生,教务荒废。1949年5月19日邵武解放,人民群众获得新生。回教协会改为回民协会,先后有回民担任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1956年建设鹰厦铁路八五二兵团回民师和1958年福建大搞林业建设,从东北河南山东等地干部职工来到邵武工作。回民人口逐渐增多,但是宗教事业却有所衰落。手工业合作化时,清真寺成了竹器加工厂,公社化后又成为幼儿园。文革时期,清真寺受到破坏,差点被捣毁,经过时任大同大队书记范小德等人力争,得以保全。 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1981年4月邵武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清真寺为邵武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被侵占的清真寺归还了回民协会。1983年成立邵武市伊斯兰教协会,负责全市回民和伊斯兰教各项事务。上级先后下拨经费对邵武清真寺进行整理,修缮。1992年昭阳旧区改造,保留了清真寺。经过多次的自筹经费和政府拨款,现在邵武清真寺修缮一新,外观具有阿拉伯风格,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得到各地穆斯林朋友的赞赏。全体回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道路,服务穆斯林群众传教礼拜,涌现了一大批各种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四十年来,邵武回民中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有20多人,科局级领导有60多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0多人,大中专毕业的有600多人,在各行各业中起了骨干作用;有数十人先后当选为省地市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前后五届伊斯兰教协会领导班子带领回民群众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认真执行国家宗教事务条例,爱国爱教,帮助外来穆斯林同胞解决生活困难,服务闽西北地区企业清真食品监制,使之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一位穆斯林当选为福建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五位常务理事,三位位副秘书长。各级领导莅临视察巡视,在台人员回到家乡寻根问祖,对邵武市伊斯兰教协会和清真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正在准备申请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当主麻礼拜和三大节日数百穆斯林同胞聚会于清真寺,兴高采烈祈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洋溢笑脸。共同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给大家的美好生活。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有上级的正确领导,广大穆斯林群众拥护,邵武市回民和清真寺一定会越来越好,在完成祖国伟大复兴事业中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