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2970|回复: 5

闲话“和平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jswdjf 于 2018-6-22 17:53 编辑

闲话“和平圩”

    每五日一圩是和平圩现周而复始的固定规则。和平人赶赴圩场不仅是完成市场交易,还有凑热闹及休闲之意。圩时常是早上天才泛着鱼肚白时便开始人声鼎沸的,直至晌午后仍然有着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的人流。记忆中,父辈们半夜就吃完早饭,点着篾光或是松香,用几根竹篾搓成绳子,栓好要出售的物品,用扁担担到圩上。出售的大都是用房前屋后的杉木制成的锅盖、木桶及毛竹编的一些日用品,也有些山老鼠干等山货。赶到圩上,抢个好位置出售,再换回些油盐等。而年幼的我总是三番五次地央求大人们捎上我,去和平赶圩是一种奢望。其实我们小孩仅是凑份热闹,大人给的几角钱是不舍得轻易花完的,看看圩上人头攒动、你挤我拥以及那些珐琅满目的商品,就心满意足了!运气好时还可以看到耍猴的“把戏”。每次赶圩回家后,总能津津乐道地对同伴们炫耀多日,没到过和平圩是不算见过世面的。
   “和平”在和平方言还有“圩上”之意,千百年来,“和平”就是繁华的象征,就等同于“圩”。附近村子也有圩,但被称之为“捞饭圩”,一是商品不多,二是人少,称之不“闹”。大人们常说在和平圩,任何物品都能卖出,只要你肯放价,总是有人承接的。
   “和平”之所以等同于“圩”,与和平的特殊地里位置有关。作为入闽三道之一的古隘道,连接赣闽。和平成为各种政治、商贾、文化、信息的汇聚地,军事上又占有重要的地位,“闹圩”自然形成了。唐五代时,被称之为“昼锦”,宋时又称为“旧市街”,足以见证圩之“闹”。善于捕捉商机的和平人也就从这“圩”开始了打拼。晚清时天津“四大名堂”之一的“廖和堂”便是和平廖氏家族经营纸业创立的;李氏大夫第主人李行升也困经营纸业而发达;“大东家”黄氏大夫第亦商亦儒,这无不仰仗占据和平“圩”之先机。
    但凡能被称为“圩”之处定是大地方。因而“圩”还具有形容一个地方繁荣昌盛之意。在邵南很多地名仍沿用“圩”为地名的,如天下世家的上官氏居住的“官必圩”、和平村的“圩头坪”、大埠岗镇的“杨家圩”、肖家坊镇“将石圩”等。
  在和平有“去圩一下”的口头语,就是闲逛之意。而一旦小孩哭闹,大人就会抱起小孩,说声:我们去圩一下。到人多的地方,重复哼着童谣,说也奇怪,小孩立马顿停了哭声。而大人们“去圩一下”更是一种不出门的旅游。
  圩的另一功能还能捎口信也产生了。那时通讯不便,亲朋间有什事,便通过圩场面授,大多时候亲朋没来赶圩,也定能通过亲朋的同乡人带传。今日,城里人也常说,去乡下赶赶圩吧,这或许又是另种“去圩一下”吧。

发表于 2018-6-22 16:48 来自m.swzx.co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18-6-2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18-6-25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18-6-26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18-6-2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