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原 于 2018-9-15 15:25 编辑
丙申肖猴年的农历五月十四日,本人应上官家族理事会会长上官道辉的邀请,乘车来到了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与我们同行的还有邵武市和平《上官氏宗谱》十三修理事会编纂组主编——上官道兴老师。 到了坎下村的前山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甍碧瓦、层台累榭的“上官家庙”,本就对古代上官家族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我,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不禁对它竦然起敬、奉若神明。 走进“上官家庙”,在上官道辉、上官道兴的陪同下,我细看着上官姓氏的历史由来。原来上官氏族源于芈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春秋战国时,楚怀王的小儿子名曰子兰,官拜上官大夫。 唐元和四年(公元 809 年),上官氏族后代上官偕进士及第,被朝廷拟命为福州户曹参军。偕公逝世后,其子上官丁遒携家属溯闽流而上,之后便定居邵武和平。 从此上管家族名人辈出,唐有忠勇将军上官洎、上官兰,宋有龙图阁待制上官均,明有宫廷画家上官伯达…… 细瞅着上官家族的文字介绍,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停留在记载上官均的文字板块上: 上官均,字彦衡,宋邵州邵武 ( 今福建省邵武市 )人,乃尚书职方员外郎上官凝(字成叔) 次子。神宗熙宁三年(1070 年)中榜眼,与叶祖洽同榜。应试时,考官吕大临、苏轼都评定上官均为第一名,但因策论有诋毁王安石变法的字眼,被主考吕惠卿改为第二,却把叶祖洽列为第一。初授承务郎大理评事,朝中一些大臣认为他“经学通明”而推荐他,被授以国子监直讲,之后出使辽国,为宋争权争利,回国后升监察御史里行,因论蔡确用刑狱峻刻,被蔡确所嫉恨,降为光泽知县。在任中,禁淫巫,刨义、社仓,政绩卓著。元祐元年(1086 年),上官均再任监察御史,当时有人用诗赋考试士子,罢黜经义。上官均力争经义为主。并力主裁减冗官,广开言路,反对青苗法,是当时最敢直言的谏官之一。时西夏进逼兰州,他建议朝廷治兵积粮,力图固守,既保兰州又固熙河防守。累官侍御史,大理寺少卿、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给事中、朝议大夫,晋爵历阳县开国男。上官均在任朝廷谏官时,先后参罢了首辅大吏蔡确、张璪、苏辙、李清臣等。至政和中期,以龙图阁待制致仕,卒年七十八岁……看完均公的介绍板块后,本人创作的激情也因此油然而生。 接着,我又来到了神宗皇帝亲书的“神道碑”和上官均的家乡“官坊墟”,还参观了为纪念唐末忠勇将军上官洎、上官兰父子而由宋朝皇帝敕建的“惠安祠”。祠中的展物感人肺腑……为我写好这部历史人物的传记小说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动力。 《上官均》是继《丹青香魂》后,本人撰写上官家族历史名人的又一作品,此书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大家介绍了处北宋风云变幻年代的那个清正廉明,不偏不倚的上官均。 上官均是一位敢谏敢言、心系百姓的朝廷清官,他的一生崎岖坎坷,前后经过神宗、哲宗、徽宗皇帝。其品德、操守能与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相媲美,清代有“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的奇妙楹联,而现代则有“衡玑称百姓,关关彦衡上官均”的绝佳句子相对应。 上官均去世后,家无余资,待朋友之赙,始克殓,待朝廷之赐,始克葬。上官均的碑文是义弟叶祖洽撰写的。碑文上说他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孝肃、为民请命、无私无畏”…… 《上官均》除主人公科举考试、出使辽国、为法官窦莘平反、弹劾蔡确、贬谪光泽等内容有详细叙述之外,还从侧面刻画了上官均父亲上官凝的刚正纯直和善决疑案,母亲高氏的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 本人还用了不少的篇幅描写了上官均祖辈上官洎、上官兰父子的大忠大勇和视死如归,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的沥胆堕肝和满腔正义。本书力争通过这些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细腻描写,将他们英勇无畏、忠义不屈的思想品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本书从酝酿到落笔,前后历时两年,其间得到了上官福楚的积极协助和上官世盘、上官水和、上官景辉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上官道辉,他热心家族名人的对外宣传工作,为本书的最后出版呕心沥血,积极贡献。 因为主人公上官均属福建客家名人,所以此书也得到许多客家人士以及各级客家联谊会的空前关注,本人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上官均》一书定然还存有瑕疵和不足,冀读者在阅览此书的同时,也给本人提出宝贵的意见。 陈代平 2017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