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看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你这套书有多么的精彩、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对这套书有多么的喜欢(本妇才疏学浅)。我只想告诉你,一至七卷我已看完一遍,第二遍已看到第二卷了。今天看到这一段,实在精彩!拿来与各位看官共同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建文帝就要倒台了,大家的话题自然不会扯到诗词书画上,老板下台自己该怎么办,何去何从?三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是在心底作出的。
在他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前,我们有必要先提一下,解缙、胡广、王艮、李贯都是建文帝的近侍,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他们对时局的态度很能反映当时朝臣的看法。但四个人中王艮比较特殊,他最有理由对皇帝不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建文二年(1400年)的那次科举考试中,他才是真正的状元!
此人经过会试后参加了殿试,在殿试中他的策论考了第一名,本来状元应该是他的,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建文帝嫌他长得不好看,把第一名的位置给了胡广。就这样,到手的状元飞了。按说他应该对建文帝十分不满才对,可这个世界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真诚。
三人表现如下:
解缙陈说大义,胡广也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国。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
谈话结束后的表现:
解缙结束谈话后,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十分听话—“召至,叩头谢”。看看,多么有效率,召至,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
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
然后他从容自杀。
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
那一夜,有两个说话的人,一个不说话的人,说话者说出了自己的诺言,最终变成了谎言。不说话的人沉默,却用行动实现自己心中的诺言。
看到这里,心里有无限的感慨,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历史真的很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