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05 守护高于生命的东西
文/张晓静
《武阳保卫战》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战争体裁的长篇小说,讲述了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蒙古铁骑踏破山河之际,地处闽北的武阳人在知县陈蕃等人带领下,与凶猛残暴的元军,一支新组建、号称十万的探马刺军部队对峙,展开了一场历时十三天的家园保卫战。最终,毫无悬念地,势单力薄的武阳城沦陷于战火乱石之中,近五千名武阳军民为此英勇阵亡,被纳入大元版图的武阳,在硝烟还未散尽的废墟之上,沉默坚忍地开始新的一轮耕种与重建……
深夜,翻阅到最后一页,铺陈故事的每一个字,都安安静静地停留在原处,我的心绪却是激荡的,应和着书本上空蒸腾凝重的疑问。
----是什么原因,促使武阳人决绝地要打一场注定失败的保卫战?为什么一场力量明显悬殊的保卫战,能惨烈地打上好几个来回,令扫荡欧亚大陆、彪悍的蒙古元军连连遭受挫折、暴怒不已?
----为什么一个湮灭在久远年代,弹丸之地发生的惨烈、失败的反抗,会激发起我开阔光明、甚至饱蘸幸福感的阅读体验?
----书中那些活脱脱的男人们、女人们,总好像有话没说完,他们想说的是什么呢?
我试着回答。 活着,是生命的本能。能让一些人慷慨赴死,答案只有一个:在他们的心中,这世上有比生命更值得守护的东西。陈蕃坚守的是儒家读书出仕人的本分,大眼看重军人保家卫国的血性,观玉无法承受是家人的变故与贞洁的毁损……而武阳人珍重的是武阳这片土地!
这片土地是先人开垦出来的一方生息之地,洒满了祖祖辈辈的汗水与心血,承载着记忆与希望,是无尽的日出日落伴随而就的过去、现在、将来。
如今,强悍的入侵者傲慢地来到家门口,要强占、奴役这片土地与这片人,乌云压阵之下,没有外援的武阳人最终是打不过的,最终是要屈服的,之所以还是坚定地选择打,不过是以血肉之躯为笔、为声,在宣誓:这是属于我们的土地,没有谁会比我们更拼命、更不计代价地守护它。
用生命宣誓领地!是的,以繁华的城池街市为屏障,化熟稔的山山水水为盟军,与亲爱的战友亲人背靠背,绝不敷衍迁就,穷尽思虑、斗智斗勇。把元军以扫荡之势,欣然受降或速战速决的收官之战,变成了一场损兵折将、旷日持久的拉据战。城墙战、巷战、水战、山地战,战战有胜负逆转、有奇兵突起,或迂回曲折、绵延至双方力量与时运的最终揭晓,或突然绝响于一时疏落导致的全军覆没,直至北尉城门破,东厢变焦土,南街化粉齑,西山成死地。
有什么比这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意志,能告诉敌人、告诉自己、告诉历史、告诉后人:我是武阳这片土地的主人,我的祖先是,我的子孙是!
时过境迁,今日的邵武人,曾经的武阳人,拥有了更现代的国家与民族的观念,更流动交汇的地方认同与自我认同。重拾一段湮灭在久远年代的县城保卫战,有意义吗?我认为是有的,它一定是不止于“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我而言,知道多一点儿我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历史,我的幸福感就会增强一点儿。我会因此爱惜眼前每一个熟悉的刻在山水与建筑上的名字:樵溪楼、行春门、登高山、紫云湖、县前街、三公桥、惠林寺……它们不仅有当下的诗意,更携带着来自历史深邃的叹息,当我能用心听见时,我的存在也就延展出历史感,我知道我的血液中流淌着沉默、屈从脆弱,但它一定也同时流淌着倔强、勇敢与血性,因为我生活的这片土地被无数的先人誓死捍卫过,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脸庞、他们的苦痛悲欢流淌在这片土地之上,在每个日夜、清晨黄昏,在我的一吐一吸间,与我同在。让我们有勇气守护高于生命的东西,它可能是家国的平安,可能是生而为人的尊严,可能是一份发出内心的热爱,或者它直接就是,面对威胁、挑战与不确定性的一份勇气、坚毅与从容。
打开的书终归是要合上的、被搁置起来的。但有些话语响起了,就会在一些人心中久久地回荡,我听到的是: 陈蕃:刀要来便来,挡它不住,但武阳这块肉,却是有刺的,由不得蛮子肆意砍剁! 红脸娃:死,谁不怕?但怕有用吗? 大眼:凡人总有一死,我黄金铭愿意化为白骨,各位可愿意? …… …… 还有很多没能说出的,就留在全书的最末一句“黎明生于黑暗,重生源于毁灭”的感叹声中吧,就留在众人咏唱“吁嗟我歌兮歌始扬,天地为我色苍黄”(《吁嗟歌》)的画面中吧。
最后感谢作者,邵武本土女作家潘淑云老师,女性作家写关于家乡的历史战争体裁小说,真的需要一股勇气,除了勤奋热爱,尊重历史,富有想象力外,平和的历史观更赋予了作品难得的开阔视野。《武阳保卫战》一书有迷人的细节,关于战争的、月夜的、人性的,其中,随处可见的乡音与地方小吃可解乡愁;更有冷静的笔触,传递出浓烈的咏叹与思考,推荐阅读。
06 英雄背后的女人
文/赖爱珍
在看潘淑云老师所写的《武阳保卫战》这本书时,我也是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所感动,到最后也是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在这本书里,我比较喜欢县长夫人一吴观玉这个人物。吴观玉,桑蚕人家出身,20年前,嫁给陈蕃时面容红润,身材丰满,未语先笑,性情温和。从娘家带了丰厚的嫁妆来,不要说金银珠宝了,单丝织品就装了满满的三大车,和陈蕃过小日子,不愁吃不愁穿。在陈蕃要去武阳上任县令时,虽有微言,然而还是随其一道来武阳赴任。 在经历了妹妹走失,女儿远嫁之事后,吴观玉就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脸上再也没有露出真笑,而且体弱多病,是当地人口中的“药罐子”,她在哪里,哪里就弥漫着中草药的气味,整个人瘦的就只剩下一把骨头了。 知夫莫若妻。当武阳遭遇外族侵略的危机时刻,她知道自己的丈夫确实做不出临阵脱逃或卖主求荣之事,丈夫选择了应战,她知道此战必输,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不甘战败受辱,当亡国奴,她选择了自行了断自己的生命。
虽然 对自己深爱过,一起经历过风雨的丈夫,吴观玉有埋怨,有痛心,也有后悔自责,可是在大事大非面前她还是深明大义的。在丈夫赴武阳上任后,她的嫁妆明着暗着地被丈夫变卖光了,最后只剩下一对银钗了。她没有说一个“不”字,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在做大事,是为了保家卫国,丈夫把变卖的大花边都拿去招兵了,为了打仗用。在武阳遭受外族侵略时,这些兵刚好用得上。 武阳战败,县长陈蕃虽败犹荣,他是个英雄,民族英雄,是夫人吴观玉在他的身后成就了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