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 邵武司法行政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线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成了辖区家喻户晓的热心调解员,居民群众身边发生家庭矛盾、工作纠纷、邻里争吵时,总喜欢找他来调解……他就是邵武市水北镇司法所所长——吴俊。今年四十多岁的他,担任人民调解员已有8年多,先后被邵武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政法干警”“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2019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长”荣誉称号。 一份份荣誉的背后,是吴俊无数个日日夜夜辛勤工作的付出。
01 智勇控场 巧熄怒火 “大哥,您先冷静一下,这般小事何必大动干戈伤了邻里情感,况且动刀可是犯重刑罪哟,快把柴刀放下……”近日,吴俊接到调解任务。当他赶赴现场时,只见现场一男青年手持柴刀,怒火冲天,想要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 情况紧急,吴俊急中生智,一边上前劝说一边顺势夺下男青年手中的柴刀,避免了一场血案的发生。通过谈话交流,吴俊初步了解了事情原委。手持柴刀的男青年姓赵,与邻居李某各开了一家农家小吃店,平时因争客源,两家常常闹别扭。为了吸引更多顾客来店里用餐,李某想把店门前的简易土质操坪用水泥硬化,方便顾客停车。动工前,李某曾找赵某商量,但由于担心土质操坪用水泥硬化后,雨季雨水会流到自己家店里,赵某并未同意。 吴俊把双方当事人分开,分别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指出他们做法的错误之处。一番沟通下来,双方均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态度缓和了不少。吴俊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李某全额出资,沿两家的交界线修建一条水泥排水沟,把水引到屋后水渠里。至此,这起邻里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吴俊这才松了口气。 据悉,水北镇辖11个建制村、151个村民小组,有2万多常住人口。该镇地处城乡接合部,社情复杂,矛盾多样。多年来,吴俊针对辖区实际情况,以强化人民调解为重点,以深化法治宣传为先导,以落实社区矫正工作为关键,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深入推进基层司法调解和综治工作。担任人民调解员8年多来,他指导和参与各类矛盾纠纷调解700余起,亲自调解重大疑难纠纷140余起,涉案金额上千万元,预防民转刑案件15起,化解群体性械斗事件11起,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当问及他面对这类矛盾纠纷怕不怕时,他认为,基层司法所工作,几乎随时都要做好面对群众和调处矛盾纠纷的准备。许多看似鸡毛蒜皮的小纠纷,一旦调解不及时或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引发矛盾激化,酿成流血事件,甚至闹出人命。所以,在这些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作为人民调解员,要义不容辞要站在最前面,无所畏惧,做到智勇控场,巧熄怒火,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纠纷调解
02伤亡赔偿 法情交触 2020年6月下旬的一天,吴俊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原来是辖区大乾村党支部李书记打来的电话,说是大乾村一村民雇佣贵州籍流动人口在山场上劈草,不料劳动作业中一名工人意外伤亡,十余名死者家属到村里讨说法要赔偿,情绪十分激动。 人命关天,事不宜迟,吴俊急忙包车赶到大乾村与李书记汇合。经了解,死者岳某65岁,常年在外打工获取生活来源,此次受雇到山场劈草。经公安部门勘察,认定该起事故为意外事件。双方主要因赔偿款问题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为尽快妥善处理好这起工人意外死亡引起的纠纷,吴俊和死者家属代表到死者生前劳动作业的山场查看,岳某确系劈草时不慎摔伤意外死亡。同时了解到岳某未成家无子女,母亲在一年前去世,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可以启用第二顺序继承人程序,由其姐弟接受赔偿款。后经过吴俊耐心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协商,最终达成38万元的赔偿协议,这起意外死亡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无独有偶,前案调解完不久,宁德周宁籍一男子在山场间伐木材作业时,被山上快速滑溜下山的原木击中身亡。二十多位死者家属从周宁赶来“讨说法”。 对此,吴俊通过对死者家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展开疏导、劝说,请他们尊重事实,冷静思考,并通过司法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吴俊让死者家属推选三个人参加协谈调解。“丝丝细雨润万物,句句话语解心结”,最终山场间伐木材承包人向死者家属作出了诚心的道歉并赔偿了安葬费、伙食费等费用;死者家属也认可了死者生前系自己没有遵守山场间伐木材安全作业要求而导致意外死亡的事实。不到半天,双方达成协议,纠纷及时得到平息。 “基层调解工作难度大,经常要深入现场详细了解情况,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吴俊说,“虽然有时感到工作很辛苦,但看到矛盾纠纷解决后当事人愁容重现笑脸,又感觉到很值得,也非常有成就感。”
纠纷调解
03情感矫正 暖心帮教 未成年矫正对象心里辅导 近年来,随着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规范,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的对象人数不断增加,基层司法所在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对象出现管理难、服务难等问题。对此,吴俊结合当地实际,在司法所推行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融入全市社会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依托镇农村社会治理“1+3”工作机制现有的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以单元网格为载体,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有效服务为目标,整合导入更多的单位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有效解决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每唤醒一个良知,就是消除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实践中,吴俊深深体会到,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除了严格执法,还需要人性化关怀,在法、理、情之间找到结合点,用爱心和正义呼唤失足者回归阳光地带。2017年,王亭村村民孙某因犯强制猥亵、侮辱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缓刑期间,孙某思想状况极其不稳定,总感觉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产生了仇视和对立心理,不能积极遵守社区矫正管理制度。经过走访,吴俊了解到孙某家庭情况特殊,案发后,他的孩子已搬出家里到外地打工,家中除了一位没有劳动能力的妻子,还有一位80多岁的父亲需要照顾。如果孙某因不遵守管理规定被多次警告,最终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话,将这个家庭造成重大影响。于是,吴俊多次到孙某家中与其促膝长谈,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多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吴俊的真诚感动了孙某,他的心态逐渐转变,主动配合社区矫正的各项管理,现如今孙某已顺利完成社区矫正。 对待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吴俊始终坚持“以诚帮教,真情感化”的工作思路,用一颗滚烫的心,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2017年10月,闽江监狱送来了一位特殊的刑满释放人员郭某。上世纪70年代,郭某随部队南下后,在龙湖采育场工作,因当时条件艰苦,工作3年后便离开了邵武。三年前,郭某因抢夺罪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郭某刑满释放后,由于户籍当年登记在龙湖采育场,监狱干警直接开车把他送到了吴俊的司法所。经询问,吴俊了解到,现年67岁的郭某家中只有弟弟一个亲人,居住在福州仓山区。多年来,他也是跟着弟弟一起生活,目前在邵武无亲无故,想尽快回到弟弟身边。得知情况后,吴俊联系上了郭某的弟弟,其弟也希望司法所能帮哥哥尽快回到福州。于是,吴俊先让郭某签订了安置帮教协议,之后带他去派出所进行了相关登记并补办临时身份证,并热心地送他去火车站,帮其购买了火车票。第二天,到达福州后,郭某心情非常愉快,打电话给吴俊报平安,除了表示感谢外,还希望吴俊能帮他申请低保。后经吴俊与镇民政办多方协调,为郭某申请办理了低保待遇,为其解决了后顾之忧。郭某感动地说:“谢谢吴所长,我今后一定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用自己的善德言行报效社会。” 看到帮教对象过上稳定的生活,吴俊的内心特别欣慰。
04行遍山村 送法维和 送法进乡村
吴俊长达挂点上坪村三年。上坪村距镇区有20来公里路程,最远的际头自然村距镇区有30来公里,是水北镇较偏远的山村。 因上坪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许多村民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够。为了让村民学法守法用法,吴俊带上农村常用到的《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教材,行走在上坪村望州岭、溪下、溪上、上坪、高阳、塅上、莆建、际头等自然村崎岖小路上,利用村民空闲的时间,耐心引导村民学法守法用法。通过学法,许多村民守法用法意识明显增强,该村林改的成功做法得以持续稳定推进,也是得益于村民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 此外,吴俊还以贴近群众生活、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内容,利用文化、卫生、科技、法律“四下乡”及“宪法宣传日”等各种公益活动,组织镇里的志愿者到各个村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在司法所工作8年多的时间里,吴俊积极组织文艺爱好者编排法制主题突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贴近群众和时代要求的普法文艺演出7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累计达到3万余人次,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 岁末年初,是农民工讨薪的高峰期,农民工维权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维稳的大事。为农民工维权,提供帮助,也是吴俊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每到此时,吴俊就结合“讨薪”调解,宣传普及有关法律法规。在调解工作中,他发现一些农民工是亲戚朋友介绍到企业上班,基本上只有口头协议,缺少讨薪书面凭证。遇到这种情况,吴俊就为他们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同时引导他们回企业找企业主进行工薪结算,然后依据结算凭据给予进一步调解。 吴俊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一件一件去落实,群众急需解决的事情,随喊随到,尽职尽责,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 普法志愿行
来源:邵武司法行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