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2149|回复: 7

中医疫病学发展史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5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疫病学发展史略
福建省邵武市中医院杨家茂
祖国医学把各种传染病分别叫做“疠”,“瘟”、“痧”、“瘴”、“天行”、“时气”、“伤寒”、“温病”等等,统称为“疫”,其预防和辨治的理法方药独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很多方面为世界医学之先。总结和整理中医防治疫病的理论和经验,对于提高和发展中医疫病学,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病,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实用有效。今就中医疫病学发展史略及其意义作初步探讨,谨请指正。
先秦两汉时期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对传染病的认识很早。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疟”、“痢”等文字(1);《山海经》记载了“疫疠”等传染病和“御疫”药物;《礼记》中记录了“气候失常、民多疠疾”;《左传》则明确地记述了“水旱疫疠之灾”和“国人逐瘛狗(狂犬)”的事实。如果说《墨子》、《老子》、《孟子》等古代文献中分别零散地记载了疫疠流行以及“大兵大乱之后必有大疫”等情况,那么,《内经》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温疠大行,远近咸若”(2)则已经揭示了疫疠的传染性、流行性,认识到时令失常和邪气(病原)是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不足是疫疠发病的内在根据。认为疫疠的种类、发生传染的原因与气候、地域等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提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起居有常,避其毒气,早治预防”,以五行和脏腑经络来类分疫疠、热病和疟疾,其中“霍乱”、“疟”、“痢疾”的命名至今仍为现代医学所没用。书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则是后世伏邪病因学说的最早理论根据。《难经·五十八难》论述的外感五种疾病中,传染病就占了4种,有关脉象证候的不同,治疗有汗下两法之宜忌等都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对于各种疫疠,尤其是热病、疟疾的病因病机,证候辨治、预后转归,《内经》都作了详细的论述,首创气功、针灸、药浴泄汗及服用小金丹来防治疫疠,奠定了中医疫病学的理论基础,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常山截疟,黄连止痢至今仍为现代临床疗效和科学实验所证实。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