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邵武住建 于 2022-5-6 17:13 编辑
一、历史建制沿革 邵武,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为昭武镇,后升为昭武县。县城设在闽越王无诸所修乌阪城旧址。西晋元康元年(291)至宋,隶属虽然有变,但邵武一直为县。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邵武设军,县为军治,军属福建路辖,郡城由乌阪城迁建于今址。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县为路治,路属福建道管辖。明洪武元年(1368),改邵武路为邵武府,县为府治,管辖邵武、泰宁、建宁、光泽等四个县,府属福建布政使司管辖。清隶属关系不变。民国二年(公元 1913 年)废府治立为县,属建安道,民国二十三(1934)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邵武为区治。次年第九行政督察区裁并,由第三行政督察区管辖。解放初期,邵武属建阳专区,1956 年并入南平专区(后改为建阳地区),1983年10月邵武经国务院批准由县改为市,现属南平市管辖。 二、城池变迁 邵武建城,可以上溯到二千多前西汉初,闽越王无诸所筑的“乌阪城”。 邵武古城历为县、军、路、府等治所在。 北宋初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置邵武军,郡城由乌孤城徙建于今址。其城址东至王墓墩,西跨登高、西塔二山,南沿鹿口溪,北临紫云溪(富屯溪),周长十余里,辟七座域门:东为“行春门”,西为“朝天门”,南为“武德门”,北为“小北门”,东北为“小东门”,西南为“樵岚门”,西北为“车阑门”。宋元之际,元军攻打邵武城,城池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元初至正十八年(1358 年)乃改建邵武城,均易以砖石构筑。元改建的邵武城,较宋代土筑的城垣,范围缩小很多,东、西、南三面均向内缩里许,唯北面临富屯溪一段依旧,仅辟四座城门:东为“行春门”,西为‘镇安门“,南为“武宁门”,北为“樵溪门”。解放后,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现存的邵武历史城区仍保留有北樵溪门与行春门以及北部沿溪一段城墙和护城河;还有“行春门”内外的“东门街”和“城东街”;“樵溪门”内的“北门街”;“武宁门”内外的南街和“城南街”以及县前街等。 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一)遗址遗迹 邵武市全境大部分由山地、丘陵组成,水系丰沛,适宜于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1957 年和 1982 年,全市部分地区先后进行过两次文物普查,曾发现古文化遗址 14 处。1987 年 3 月,建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在邵武市境内又进行了更全面的文物普查,共发现古文化遗址 168 处,这些古遗址往往包含二个时代以上的文化遗存。其代表性的有:自家排山遗址、茅担山遗址、杨家墟后门遗址、鸡母窝遗址、后门山遗址、三都茶果场花果山遗址、罗前对门山遗址。 (二)古建精华 邵武古建寺庙亭榭桥塔和古建民居,星罗棋布,既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精华部分成为邵武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 古桥、 古井、 古街巷等历史环境要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城区):始建于唐大顺元年的宝严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城区2处):李纲祠、中书第、文昌阁、聚奎塔、儒林郎、黄峭墓、黄土关、通判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4处(城区17处):灵杰塔、南源寺、沧浪阁、清真寺、铜青桥、黄氏峭公祠、惠安祠、中乾庙、福善王庙、前山坪上官家庙、和平书院、署县丞等;全市公布历史建筑74处。这些珍贵而精美的古建遗产类型丰富,有宗教庙宇、祠堂、民居、古塔、桥梁、书院、义仓、衙门等。 (三)民居艺术 邵武优秀的明清古建民居,存 300 余座,形成民居古建筑群。大户人家的宅邸多为三进九栋式。 建筑外围高大的封火墙底部用鹅卵石砌基,鹅卵石上平砌条砖,条砖上或夯土、或砌青砖空斗墙,顶部做阶梯状迭落的三山或五山式“马头墙”,用青瓦做碟,端部形似马头;或以两坡硬山封火墙;偶见以曲线构图的“观音兜”。墙面出于防盗安全的需要,对外极少开窗。山墙高低起伏,纵横交错,青砖黑瓦,马头墙又以孤线起翘,具有立面美观、层次丰富的韵律感。闽北古建民居大量而丰富的砖、木、石雕饰为一大建筑特色,其门楼砖石雕,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其内窗棂、月梁、瓜柱、雀替等木构件雕饰,造型各异,大大小小的斗拱,形式变化无穷,堪称鬼斧神工。砖木石雕饰,形成邵武古建民居浓郁的地方风格。 (四)古城街区 邵武古城街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街区形成的平面网络轴线分明,其轴线非东西向即南北向,平面构成图方正。以“城东街”、 “东门街”至“西门街”为东西向轴心线, 以“北门街”至“南街”(又称“房郎街”)为南北向轴心线。十字轴线的中正格局,支撑着邵武古城乃至当下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樵溪门”内的“北门街”是邵武市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北门街因“樵溪门”外有码头和浮桥而兴起,成为进入邵武城的一条主要街道和商业区。早在宋代这里即有“米行街”,是以粮食的集结、贸易、运输的为主的商业区,其南连县前街和县衙、府衙,西南邻学堂区(宋军学、明清府学、县学、樵川书院、武阳书院均在这一片)以及试院、考棚(今邵一中一带,为宋元明清历代邵光建泰诸县考生乡试场所),是邵武古城政治、文化中心区域的重要的商业街区。“行春门”外的“城东街”和“行春门”内的“东门街”,为历史上的商业区,店铺密集,一间连一间,一般均前店后宅,是商业贸易区和富商聚居区,至民国期仍是当地富豪、资本家经商和聚居的区域。省内外商贾也纷纷在这里建会馆,如福州会馆、江西会馆、兴安会馆。 目前,全市现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片(北门街、东关街、晒口街道小三线建设)。 (五)历史名人 邵武自设县后,就有学校的设置。宋时有军学、县学,元时有路学、县学,明时有府学、县学及下设的社学等。府学统收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四县的学生。 因此人文荟萃,名儒辈出。据官修史籍和地方志书记载,邵武的科举进士,宋代有145人,元代3人,明代117人,清代87人。历代科举人达2200人。知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科学家计342人。其中历代名臣主要有唐工部侍郎黄峭,宋代丞相李纲、黄潜善,兵部尚书黄中、杜杲,御史中丞黄履,民国爱国志士丁超五等 。著名学者有严羽、吴崇书、吴处厚、黄伯思、保兑、何镐、严仁、严参、严粲、黄公绍、黄镇成、杜 光、邱珏、李学逊、上官伯达、 严崇儒、黄祥等。此外,宋代理学家杨时、朱熹曾在曾在邵武就读及讲学,法医学家宋慈曾任邵武通判,明代爱国将领领袁崇焕曾任邵武知县。医学家李时珍曾在邵武行医,并发现物产中药使君子。这些历史人物,值得后代景仰与引为自豪 。 (六)名镇名村 闽北是福建古村落发育最早,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些古村落中分布着众多的古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在形态、建筑特色、选址规划、建筑材料、结构形制、装饰艺术(尤其是砖雕、木雕、石雕)、公共空间、书院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艺术与技术价值。邵武市目前全市共有1个已经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平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金坑乡金坑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桂林乡横坑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金坑村、和平村、坎头村、横坑村、桂林村扬名坊村、余山村;6个省级传统村落:肖家坊镇将石村、大埠岗镇大埠岗村、和平镇坎下村、和平镇危冲村、肖家坊镇肖家坊村、沿山镇古山村。 (七)非物质文化 邵武既具有丰富多彩的物质形象,还富有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如:民俗风情、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傩舞、三角戏、南词北调等)以及传统产业、地方小吃等。其多数已成为闽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武三角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武南词北调、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碎铜茶制作技艺、包糍制作技艺、脚跟糍制作技艺、邵武擂茶制作技艺、钱棍舞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水酒酿造技艺、邵武熏鱼干制作技艺、登高粉干制作技艺、仙草冻制作技艺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乡土心理情念,以及富有理性的哲学意味,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特征,反映丰厚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 (八)时代奉献 邵武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城内保留有革命烈士陵园、原省委交通站等遗址。金坑乡还曾经是邵武第一个区、乡苏维埃政府,总指挥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兵在此开展活动,留下了“金坑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东方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文昌阁、观音阁、古民居、天主教堂、革命烈士纪念碑、将军庙、红军桥”等许多革命遗迹。“中共苏区闽赣省委旧址”、“东方县委旧址”这两处革命遗迹还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1956 年以来,邵武火车站作为铁路入闽第一大站,使得邵武一跃成为闽北最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计划经济时代,因战备的需要,邵武成为全省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中央、福建省在邵武投入了大量资金、人才、物资,布点了一批重要的工业企业,推动了闽北经济的较快发展,为闽北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大量时代印记浓厚的小三线工业遗产。 这是邵武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福建人心中重要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在闽北,乃至福建省内都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