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燕
1977年生 福建邵武人 福建省青年画院特聘画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毕业于福建省师范大学美术系,现生活、工作于福州。参加过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九届全国体育美展、第八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第二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
展览及获奖经历 2022年4月,厦门磐基个展;
2022年3月,于厦门举办陈金庆&朱莉燕“当艺术遭遇美酒”,双个展;
2022年1月,漆画《青鸟》《光阴》参加“福满八闽·漆艺生辉”邀请展;
2021年12月,唐卡漆画《白度母》被省艺术馆收藏;
2021年11月,苏州梵融美术馆举行“若花见山·2021朱莉燕漆画作品展”;
2019年8月,综合材料绘画《丝路情》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2019年8月,漆画《花里春风未觉时》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2019年8月,综合材料绘画《丝路明珠之一》入选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18年11月,漆画《田园》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百花奖”金奖;
2018年12月,漆画《风过山坡》入选第五届全国漆画作品展;
2017年8月,《舞绳》入选第九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
2016年5月,《微光》福州1号画廊举办个人漆画展;
2015年12月,漆画《青鸟》入选2015中国(厦门)漆画展;
2015年11月,漆画作品《忆夏三》获“第六届福建艺术节”美术书画展览优秀奖;
2015年4月,《未寄》福州报云山房举办个人漆画展;
2014年10月,漆画《忆夏二》入选第一届海峡漆艺大展并晋京展览;
2014年8月,漆画《黑米去哪儿了》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漆画展;
2013年4月,漆画《轻舞祥云》《春露》参加全国女漆画家作品展;
2011年,漆画《梦回牡丹》获福建省“争艳杯”漆艺精品大赛金奖;
2010年,漆画《梦回牡丹》入选“锦绣海西——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
2010年,漆画《花开无声》入选“从河姆渡走来——2010第三届国际漆艺展”。
记录生命中吉光片羽的美丽
文/林公翔
第一次看到朱莉燕的作品,是在福建大剧院走廊的展厅,“第三届福建青年美术家提名奖”,不起眼的角落,几幅朱莉燕创作的圆形京剧女性人物的漆画作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妩媚的妆容,迷离的眼神,童话的色彩,以漆的手法把女性特有的婉约气息与细腻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女性和儿童题材的偏爱,使朱莉燕的作品没有咄咄逼人的火药味,也没有刻意去迎合市场的浅薄气,安安静静的,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世界仿佛被安静照亮,在有阳光的一角,她画着自己喜欢画的题材,她用画笔和油彩记录生命中吉光片羽的美丽。
尽管朱莉燕以漆画见长,但我一直不认为朱莉燕仅仅是一位漆画家。她画漆画的同时也画油画,我见过她画的一些花卉题材的油画作品,我相信她是那种有能力令视觉语言和自己感悟的心灵世界相吻合的人。她还画素描和速写,并且乐此不疲,她的素描造型简洁生动,一见便知训练有素。
不久前,她去了一趟不丹和尼泊尔,这是一趟朝圣之旅。众所周知,不丹和尼泊尔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说到不丹和尼泊尔,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也许是徒步圣地、人文天堂;也许是微笑的国度、寺庙之城;也许是雪域高原、喜马拉雅风光;也许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和犯罪率最低的国家,全民信仰藏传佛教。黝黑的皮肤、红衣的僧人、翻飞的经幡、滚动的转经轮……高海拔给了不丹和尼泊尔饱和度极高的色彩。特别是不丹的国王和王后,有着传奇的故事。国王叫旺楚克,王妃叫佩玛,两人相差10岁。他们是在2011年成婚的,当时王妃还是一名没毕业的大学生。据说,佩玛7岁的时候在一次郊游中邂逅了还是王子的旺楚克,当时王子许诺长大要娶她。多年后,故事真的有了最美好的结局。如今,两个人的爱情结晶已经降生。
为了这一趟美好的旅行,朱莉燕早在出发前几个月就在创作一幅漆画作品《不丹国王与王后》,她要送给国王和王后。几个月后作品终于大功告成,王室非常喜欢。画面中国王与王后相拥相亲,美好的爱情让人艳羡。画面洋溢着高原的宁静,以漆画的形式语言表达深刻的人文追求,运用阳光在人物面部投射的光影来捕捉人物心理世界的微妙变化,而这种阳光感也极其充分地展现了漆艺术语言在表现人物造型和光色变幻方面的独特的艺术审美性。
朱莉燕的作品以漆见长,她的漆艺术创作一直与中国传统的漆文化有着内在的血脉联系,崇尚美感,心画相联,擅于把图像的元素转化为内在的美学追求。对女性与儿童、对花草与动物的喜爱,使她在表现这些题材时从容不迫,不仅画面整体如歌似梦,而且局部与整体互相呼应,形成有节奏的内在逻辑。一般而言,传统绘画特别在意的是宏大叙事,而朱莉燕在她的漆艺术创作中则更多呈现的是慈悲式的情怀,关注的是温情,是母爱,是童真,是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她将艺术世界、历史事件、日常生活或者媒体报道的图像作为创作的对象,并试图将这种关注延伸到材料之外的未尽空间。
以她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漆画作品《黑米去哪儿了》为例,其实就是她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的记录。作品中的人物,是她的一个好朋友,一个说不愿生孩子给世界带来负担的女孩,她养了两只动物,一只猫,一只狗。狗很活泼,猫很沉静,一开始也是吵吵闹闹,后面却相处得很和谐。但是有一天狗狗走失了,一下子,猫变得失魂落魄似的,连主人也很忧郁,听到小区里有狗的叫声,都以为是黑米。在图像的再现与记忆的纪实之间,朱莉燕以看似简单却多元的叙事方式,确立了一种新的界限与联系,一种具有反美学特征的抒情方式。她将图像作为一种有效的放映工具,在艺术的世界里假设了N种可能。
在有感而发地记录自己的生活事件的同时,朱莉燕的漆艺术作品看似简单而自然,但在平静的叙述中总含着一种隐约的力量,无论是惆怅的、寡欢的,还是沉思的、忧伤的,都发散着或灿烂或柔和的光芒。朱莉燕的作品很容易让我联想起比朱莉燕年长许多的女艺术家喻红,喻红的许多作品与朱莉燕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喻红的“目击成长”系列作品,就是以编年体的方式记录自己与女儿成长的个人经历。与朱莉燕不同的是,喻红的“目击成长”作品的线索是将“成长”建构在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开放走向多元的历史时空这样宏大的背景之中。而朱莉燕则不同,她更愿意反映生活的日常。
无论是“红唇”系列、“忆夏”系列,还是“水漾”系列、“青鸟”系列,朱莉燕的作品都有情感的依托,富有张力,像极了她于自己内心的自我对话,呈现出一种心灵漫步的状态和表征。朱莉燕漆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女性,这些女性千姿百态,但表情总是漠然,难以看出悲喜之情,其共同之处是她们的眼睛全都不看观者,没有任何与他人交流的意图,她们沉默地望向别处,时间仿佛就在沉默中流逝。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处理画面构成的方法,其实恰恰彰显了绘画与文学意象间的微妙的关系。选择女性,是因为作为女性,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朱莉燕觉得自己更了解女性。欣赏朱莉燕的作品如同阅读她丰富的内心世界,经由她心无旁骛的绘画进入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
对于漆的本体语言运用的驾轻就熟,使朱莉燕的作品呈现出特殊的视觉审美语言。众所周知,漆是漆画艺术最基本的媒材,漆性的特点就是漆画艺术的材质特征。漆画家最重视材料与技法的研究,因此,“漆性”对漆画的艺术表现相当重要。福建是中国现代漆画的发祥地之一。深受漆传统浸淫的朱莉燕始终没有停下对“漆性”的研究,涂漆、裱布、刮灰、打磨、撒粉、固粉、推光……每一道繁复的创作过程朱莉燕都亲力亲为,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朱莉燕领悟到材料性与绘画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且将材料的运用上升到服从表达艺术理念、人生哲学的层面。
在朱莉燕的作品中,你可以发现,她专注于从漆画艺术的本体语言着手,尽可能地挖掘漆画本体艺术语言的潜能。她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当代艺术中有价值的、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成分合理地吸收,对传统漆艺的表现体系进行认真的梳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自觉地接受漆艺材料的限制的同时,致力拓展对漆画艺术表现自由度的研究。
在我看来,朱莉燕的漆画作品有三个坚持:
首先是对大漆材料的坚持。大漆来自天然,因此,大漆的生命是自然的延续。大漆这种媒材作为漆艺术的有机部分,并不仅仅是漆材的自然属性,它更是漆艺家进行艺术思维活动时艺术语言的形式。在朱莉燕看来,大漆媒介建立起了漆艺创作活动中人的精神世界与外部自然世界的联系,激活了漆艺家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推动了精神价值的创造。纯正的大漆材料所创造的深沉典雅的色彩基调和优雅静穆的审美趣味,培育了我们东方庄重、沉郁、含蓄的审美品位和境界。在运用东方传统媒材大漆进行创作时,会情不自禁地与中国传统造物对话,感悟中国古典造物精神的核心价值。
其次是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在朱莉燕眼中,一代代漆艺术大师,凭着自身的悟性和实践的积累,以近乎宗教虔诚的敬业精神创造了一件又一件的漆艺精品。这是造物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寄托情感的过程,更是生命的过程。朱莉燕认为,现代漆艺术作品创作理应尊重传统工艺,这种尊重是尊重大漆这种材料的深沉基调,尊重手工,尊重我国数千年积淀的漆文化,尊重中华民族的造物精神。作为当代年轻的漆艺家,应当尊重传统漆工艺,也应该是传统漆工艺的捍卫者,但同时又不能抱残守缺。
第三是对创造的坚持。当将材料、工艺、造型三者合而为一表现自已的艺术观时,她希望漆能成为表达精神的载体,因为只有创造才可以引领在这样一个重工艺、有着7000多年传统的艺术领域有新的突破,也只有创造才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我一直以为,在不断扩大的漆艺术创作群体中,朱莉燕是造型能力最强的艺术家之一,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正是有了这种造型能力,朱莉燕在创作作品时可以调动自己,从而达到随心所欲、游刃有余的境界。
《鱼遇》是朱莉燕最新的作品,这个系列充分体现了朱莉燕对上述坚持的坚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鱼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爱的象征。鱼与遇,既是一种谐音,也是一种艺术观念上的碰撞。从更深沉的角度而言,鱼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图像符号。在我看来,朱莉燕的这个《鱼遇》与其说是东方的漆语言的表达和叙说,不如说是以对话的方式存在,是对传统审美的改写,其种子是属于中国的、东方的、漆的,但灌溉这个符号的却是西方现代艺术之水。
对朱莉燕而言,艺术是她的生活方式,每一场创作,对她而言都好像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
朱莉燕喜欢穿中式服装,喜欢写毛笔字,喜欢偶尔在钢琴上弹一首曲子。她喜欢随时随地地记录生命中吉光片羽的美丽。她的女性气质与她所选定的以漆作为艺术主攻的创作方向甚是熨贴,这也使她的作品别有一番韵致——她的每一件作品的诞生,凭借的不仅仅是她学院派熏陶出来的训练有素的技法,更是艺术家心中养得的如司空图所描述的“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眉睫之前”的心灵境界。
尽管朱莉燕已经在众多大奖中摘金夺银,但我相信,属于她的黄金时期还未曾到来。可以预见的是,朱莉燕的艺术道路会越走越好。
来源: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