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邵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紧紧围绕全方位推动邵武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战略目标,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市委“1123”发展要求,做实做足“邵武是个好地方”城市名片。经过10年的持续奋斗,邵武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兴动能加快成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如今的邵武,正奋力谱写“人杰地灵、红色基因、绿色生态、工业强市、开放文明”新篇章。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17年,邵武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亿元新台阶,2021年达到257.04亿元,比2012年增长92.1%,年平均增长7.5%。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5712元提高到2021年的93980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增长7.7%。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使邵武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400强、全国县域投资潜力400强、全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4、2015、2016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邵武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20.12亿元,比2012年增长55.0%,年均增长5.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3年突破10亿元,到2021年增加到14.12亿元,增长了84.9%,年均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从2012年的64.2%提高到70.2%,提高了6个百分点。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创新引领更加突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市着力培育绿色经济,致力做优一产、做强二产、繁荣三产,统筹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持续优化。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8:47.5:34.8,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4年第二产业达到历史最高占比,达50.9%。近几年新旧动能转换,高耗能及产能过剩产业逐渐淘汰出清,工业生产逐渐从数量增长过渡到高质量发展,工业产值增速稳中趋缓。2021年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7:42.2:45.1,转变为“三、二、一”型,一产比重下降了5.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了5.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了10.3个百分点。10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0%,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活力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2019万元,比2012年增长13.6%。2012-2020年,全市研发费用投入年均增长36.1%,2020年全市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1.29%,比2012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2021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6家,3家企业入选2021年省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瞪羚”创新企业,15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全市有效注册商标4624件,有效发明专利217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92件,居南平市十县(市、区)首位,比2012年提高7.48件。
新经济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比2012年提高6.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10.0%,比2012年提高9.3个百分点,成为助推邵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网络经济加速发展,2021年,全市互联网用户达14.8万户,是2012年的6倍;全年电商交易额达10亿元,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品牌建设加快推进
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稳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成效举世瞩目,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6.5亿元,比2012年增长31.1%,年平均增长3.1%。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47.35万亩,粮食产量达18.15万吨,粮食生产大盘持续巩固。年末,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31家,其中省级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62家,家庭农场269家。
现代农业发展壮大。我市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一头牛、一只兔、一片叶、一袋菌、一粒果、一棵苗、一株药”现代特色农业,澳洲安格斯种牛、康大肉兔、百香果、樱花苗木、中药材种植、食用菌、茶叶、鳗鱼等现代特色农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设施农业、定制农业、高新农业取得新进展。全市水产、果蔬、茶叶、食用菌、花卉、中药材、肉牛、肉兔等特色产业产销两旺,其中食用菌、中草药材、茶叶产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73.3%、472.3%、17.9%,牛肉、兔肉产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7倍和14倍。
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推进。2021年年末全市共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无公害农产品企业11家、绿色食品企业15家,有机食品企业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和平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产业园相继设立,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
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工业经济支撑有力。十八大以来,我市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建设闽赣省际最具活力的区域性先进产业中心为目标,着力打造“两个园区、四个产业、一批企业”发展格局,强化科技支撑促进转型升级,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园区,逐步形成从原材料、中间体到成品、副产品的产业链,带动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延伸拓展,工业经济取得新进展。2012-2021年间,邵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7.8%。2021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7家,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3.8%,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提档升级。邵武持续推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提档升级,金塘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加速推进,三爱富、海德福、永太、永和、新宙邦等国内氟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先后落户金塘工业园区,突破了氟新材料产业链关键环节。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氟新材料、生物医药、林产加工、新型轻纺、新型轻纺、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为63.7%,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50%。
园区建设蹄疾步稳。经济开发区、金塘工业园开发面积达17.2平方公里,落户企业数增加到2021年的393家,增长近1倍。2021年,两个园区产值增长24.9%,占规模工业比重达72.6%,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88.7%,其中金塘园区产值增长83.1%,比规模工业产值增速快63.6个百分点;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金塘工业园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园区标准化建设示范试点、全省首批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
国内市场日益繁荣
国外市场不断扩张
国内市场繁荣稳定。十八大以来,各类市场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形式多样,商品日益丰富,设施日臻完善,市场规模和容量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大中型超级市场为主,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平价店、网店等新兴业态为辅的商品流通模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53.99亿元迈入百亿大关,2021年达到126.44亿元,年平均增长9.9%。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2%,限额以下零售额增长10.0%,限上限下比重为9.4:90.6。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扩大,海关在邵武设立专门办事机构,企业可在“家门口”办理通关业务,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邵武出口总额达36.58亿元,是2012年的3.9倍,年平均增长19.3%。生产型出口订单稳定,出口总额增长23.8%,占比达30.6%,其中林产品类出口额增长22.6%、机械电子汽车类增长28.1%、工艺美术品类增长2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达10.78亿元,增长22.0%,对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1%。
项目建设有力推进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项目攻坚卓有成效。我市持续深化项目攻坚力度,狠抓项目滚动接续,2012-2021年间,邵武市共投资建设项目3240个,投资额年均增长11.1 %,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9%,快于全部投资2.8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有投资项目393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全市十三个重点行业超七成行业保持增长。工业投资占比达53.3%;民间投资持续增加,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6%。
城乡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特别是2016年实施“水美城市”建设以来,将水利工程、城市建设、景观工程等有机融合,城市面貌、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两溪四岸”滨河步道实现闭合成环,八一大桥和张三丰大道、解放东路等改造提升工程相继竣工,建成太极张三丰公园。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10年间,全市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560.57万平方米,创建宜居小区19个、改造老旧小区114个。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连续四届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加速拓展,福银、武邵、顺邵高速贯穿境内。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居民收支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3155元增加到2021年的41145元,年均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469元增加到23634元,年均增长9.8%。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39420元增加到2021年的82753元,增长一倍多。居民消费层次明显提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89.2%和132.4%。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12年的67.7亿元增加到162.9亿元,增长1.4倍。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居民家庭迅速普及、不断升级,汽车已普遍走进寻常百姓家。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十八大以来,邵武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5年,邵武列入全省城乡居民社保示范县(市)。2021年,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9557人,比2012年增加10736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1598人,增加1596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2.68万人,增加0.28万人。年末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080人,减少1231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4840人,减少2072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由2012年的城市270元、农村142元提高到2020年的659元。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邵武持续扎实推进精准脱贫,深化挂钩帮扶制度,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通过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打造产业扶贫示范村8个,培育扶贫龙头企业11个,提升扶贫产业合作社9个。健全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双上限叠加补助、十三种疾病集中救助、综合保障保险、关爱妇女健康保险等七道医疗保障体系,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统筹抓好“战疫”与“战贫”,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全市1132户316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17个贫困村摘帽。
教育卫生齐头并进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教育事业协调推进。邵武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基础教育基本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8.97年上升至9.53年。2021年全市共有幼儿园63所,其中公办园30所,民办园33所,在园幼儿9235人;小学学校39所,专任教师1187人,在校学生19062人;普通中学学校23所(含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专任教师1207人,在校学生13518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92人,在校学生1390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8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6.54%,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97.1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3%。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
卫生事业持续加强。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增加,卫生环境和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分级诊疗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健康邵武”行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通过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评估验收。2021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个,其中综合性医院1个,民营医院3个,国企医院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43人,其中医生636人;共核定床位1390张,实际开放床位数2013张。年末全市每万人拥有医师数由2012年的21.0人增加到2021年的23.3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的48.4张提升至2021年的73.7张。
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全面开展蓝天碧水保卫攻坚整治行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着力打好“减煤、控车、抑尘、禁燃”组合拳,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优良天数比例为100%,富屯溪主要河流断面Ⅰ—Ⅲ类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森林覆盖率达78.95%,城市(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2.73%,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级生态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福建省首批山水园林城市及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省级森林城市、全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市。和平镇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肖家坊镇获评省级森林康养小镇。拥有和平古镇、天成奇峡、金坑红色旅游景区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十年间,我们克服各种风险挑战,顶住多重压力,特别是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的严重冲击,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面对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的要求,我们还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邵武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凝心聚力、实干拼闯,持续打响“邵武是个好地方”城市名片,全方位推进邵武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邵武统计微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