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三年,没出过一趟远门,天天想着能有一天解封。可我怎么也没想过,真正得到渴望的自由时,我竟然这么害怕出门!” 近日,优化防疫“新十条”发布后。一觉醒来,公交、地铁不看核酸码、取消全民核酸筛查检测,行程码下线了…… 可防控措施调整了,很多人却陷入了另一种恐慌和焦虑。“很没安全感,一出门不知道身边哪个人是阳。”“朋友圈里的人阳了,感觉下一个就是我”…… 迷茫、担忧、恐惧......无法控制地涌上心头,越想心越累。 如果你随时随地都在担心自己变阳,这可能是你的身体在发出警报:你的“疫情焦虑”,得治治了!
预期性焦虑 让人心很累
心理学上,把这种在较长时间内,不断为某种还未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担心,叫做“预期性焦虑”。 新形势下的预期性焦虑,主要有以下4种表现:
01情绪方面对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感到慌张、无助、悲伤、急躁等。
02思维方面你总是怀疑自己已经被感染,或者担心家人一旦感染了怎么办。
容易把其他人的正常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出现多疑、敏感、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情况。比如地铁上有人咳了一声,就觉得对方是阳性,还故意出来“祸害”你。
03身体方面
焦虑和恐惧,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躯体感受上,激活人的交感神经系统。
比如,身体原有疾病的症状突然加重,或者出现胸闷、失眠、头晕、拉肚子等躯体化症状。
04行为方面
对身体感受的过分关注,如频繁量体温、测抗原,即使结果为阴性,依然担心或坚信自己感染。或者疯狂囤药、囤抗原检测、囤防疫用品等。
这些是典型的新冠‘后遗症’,恐慌、强迫多疑、内疚自责、独孤自卑、愤怒冲动、自闭退缩等。现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人的心理活动是相似的,开始兴奋,获得自由感、时间自我掌控感,但是也有人出现了‘解封式社恐’,习惯了居家封闭的状态, 没有出门欲望, 反而对回归正常之后的生活感觉忧虑,甚至害怕面对重回正轨的正常生活。 适度的焦虑,是在保护你
研究发现,焦虑源于“现实与可能、当下与未来”之间的不确定性。对于未感染的人来说,“感染”的后果是不确定的、未知的。而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都不一样。
对不确定性容忍度低的人,尤其是有“软肋”的人,很容易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万一我就是那个得重症的小概率人群呢?”“孩子太小还没打疫苗怎么办?”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启动自我防御机制。如果你在这段时间感到恐惧、焦虑、压力,其实是你的身体在建立防御机制,来为接下来的生存和安全感做准备。”郑建明表示。 比如,激发你的主观能动性,适度准备药物和防疫用品,主动调节心态等,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疫情防控措施。 但是,如果焦虑恐惧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你正常的生活学习时,就要引起警惕。
六招构建心理“防线”,心灵也要解封
负面情绪不能改变大环境,也不能预防感染,相反,焦虑、恐慌、紧张等反而还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因此,郑建明提醒,生活解封了,心灵也要解封。建议试试以下六招:
01规律作息,提高免疫力
接纳现状,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受裹挟。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坚持锻炼,不仅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也是重塑内心有序和安全感的基础,是应对焦虑恐慌的良药。
02寻找正规科普,独立思考
自我觉察不合理思维,调整心态,保持客观。在疫情中,不自觉地与之前平静有序的生活对比,容易产生“疫情心态”。但是,如果客观看待,就会发现疫情与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类似,属于不可变力,无力更改,那就接纳。
寻找正规渠道的科普知识是我们快速全面认知陌生事物的有效途径,以正规渠道得到的信息为准,学会独立思考,辨别虚假信息,避免替代性创伤,减少不安全感。
03重建生活秩序,增加可控感
无力感主要源于无法改变。当我们丧失对生活的控制,会感到情绪低落甚至颓废。我们可以觉察一下生活中那些可控制的事。 比如:通过官方网络接收可靠信息、用运动健身等方式管理身体、用正常作息良好的饮食来增强免疫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积极暗示等提高自我效能等…… 通过自我管理,增加可控感,内心也会更加安稳。
04冥想放松,促进心情愉悦
通过冥想,体验一场净化身心的头脑瑜伽,稳定自身情绪。另外,做一些有氧运动,减轻焦虑、恐惧的情绪,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产生愉悦的体验。当情绪稳定、心情愉悦时,可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05温暖的社会支持 唤醒积极情绪
寻求能帮助你获得支持感的心理能量。与亲人或朋友们做一些积极的沟通,通过相互肯定,让自己和对方都能体会到情绪被接纳的感觉,温暖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我们缓解负面情绪,减少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也可以是网络上的正能量视频与文章,亦可以是自己内在的复原力——唤醒和增加自己的积极情绪来抵抗外在的影响。
06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通过以上调节方法感觉都无法缓解目前的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可以通过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求助,通过专业的指导疏解情绪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