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接触旱龙船到现在已经是第55年啦!”谢克荣说。
2月4日,正月十四,晚上8点,邵武市肖家坊镇将石村吴氏宗祠里忙得热火朝天。十来个匠人在谢克荣的带领下正在给旱龙船塑身,周围还有许多年轻人人饶有兴致地围着看着学着。
图一:谢克荣带着匠人为旱龙船塑身(王继兵摄) 谢克荣,肖家坊镇文化站原站长,旱龙船、长tang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当文化站长时,为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街串巷、爬山涉水,挖掘、收集、整理了许多非遗资料,从这些珍贵的资料中完善了旱龙船制作技艺。
说起旱龙船,谢克荣滔滔不绝。他说,扎制技艺源于明朝初期,大概有600余年历史,因有龙头、龙身、龙尾,叫做“龙船”,又被称为“神龙”。龙身呈船形且不下水,因而叫“旱龙船”。
别看他年纪大了,做起旱龙船还是老当益壮,选竹、拉丝、塑身、拼接……一步一步带着年轻人来做,制作工艺艰巨、浩大,且必须在一昼夜的时间赶制完成,靠的是大家团结协作。轧制成形的旱龙船全长约6-8米,高约3-4米,看起来很壮观,在整个闽北乃至全省全国都属罕见。
图二:旱龙船全貌(王继兵摄) “别看它大,在选材和制作上可是一点都不含糊,”谢克荣说,“提前一个月,师傅们就开始挑选优质毛竹,做的时间也有讲究。”
烤着火,拉家常,做着事,气氛热烈,一下子驱走了冬日夜晚的寒意。将石村在外务工的一位年轻人说:“小时候没什么感觉,但这两年因为疫情没来过年,就特别想念这每年正月十五的神龙会。”
退休了,大家都以为谢克荣要安度晚年、好好休息或者带带孙子。他偏不,每每遇到有人劝说,他总是像那些“肌肉男”一样,双手握拳,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健壮,说着:“还干的动,老祖宗的东西要传下去!”
旱龙船不仅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还是让人念念不忘的乡愁和孜孜不倦的传承。经过十来个小时的努力,旱龙船终是“粉墨登场”。伴随着“万事如意,平安吉利”的呐喊声,神铳三响,大门开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早早守候在门外的男女老少蜂拥而入,焚香燃烛,虔诚膜拜,祈求安康。
“希望女儿今年可以考上好大学!”
“希望全家人都身体健康、无灾无难!”
“希望今年田里可以大丰收!”
……
大到升学丰收,小到小鸡生崽,事无巨细,大家对着“神龙”虔诚地诉说着自己的愿望,祈求福佑。
图三:将石村及附近村民祭拜“神龙”祈求福佑(王继兵摄) 夜幕降临,真正的重头戏来啦!神铳九响,腰系红布带的数十名壮汉抬出“神龙”在村中街巷巡游,被称作“神龙会”。将石及周边的上千村民不约而同地在将石村进行踩街活动,龙头船身有电瓶发火装制很是醒目,在锁呐声、锣鼓声、鞭炮声中的陪伴下,巡到街头巷尾,为村民们带去吉祥、欢乐和来年好运。
图四:年轻的匠人们共同对旱龙船进行组装(王继兵摄) 2022年,将石神龙会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绝大部分老艺人的相继去世,精细繁琐的旱龙船工艺传承成为难题。谢克荣也急了起来,逮到年轻人就问愿不愿意学,村里和周边的年轻人都被问了个遍。该问题受到肖家坊镇镇政府的重视,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有越来越多年轻人认识并喜欢上这项百年技艺,他们也逐渐成为这项非遗传承的中流砥柱。
将石村村民谢衍文说:“原来是我爸带我来做,现在他做不动了,我自己来,以后我的孩子也要继续做下去,让这个非遗技艺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来源:邵武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