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健康素养66条(连载) 第一条: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核心知识 (1)身体健康是根本;保持体格健壮,维持自身各器官功能良好是重点。 (2)正确认识自我,保持情绪稳定,不放纵,正确对待压力是心理健康重要指标。 (3)调整好自己,与社会、环境及人际交往保持协调一致是健康标准之一。 健康行为 (1)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维护并促进自身的健康体魄。 (2)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压力,与人友好相处。 (3) 爱岗敬业,处理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第二条: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核心知识 (1) 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既是权利,也是责任。 (2) 采取并坚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极其重要。 (3) 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与他人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健康行为 (1)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 (2)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3)管住嘴,迈开腿,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条: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核心知识 (1) 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污染息息相关。 (2)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 健康行为 (1)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 (2) 要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究卫生的社会公德。 (3)养成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惯。 (4) 保护水源,不随地丢垃圾。 (5)对破坏环境者及时制止。 来源: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民健康素养66条——核心知识与健康行为》学生版和成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