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3468|回复: 1

【喜讯】邵武市新增8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31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3年10月26日,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南平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邵武市有8个项目入选,分别为金坑小白茶制作技艺、青云窑酱黑釉陶瓷烧制技艺、邵武连史纸制作技艺、登高粉干制作技艺、水北镇大乾村福善王信俗、邵武市金坑乡走马灯、沿山春社开犁民俗、张厝乡开路节。项目涉及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两大类。

项目介绍
金坑小白茶制作技艺
       白茶早先创制于清嘉庆初年。当时以"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约在咸丰六年(1857年),选育出大白茶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二年(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明清时期,辗转来到了邵武金坑,被金坑村民得以习之,流传至今。
微信图片_20231031142651.png

青云窑酱黑釉陶瓷烧制技艺
       青云窑,位于福建北部邵武,是福建省重要的古窑场之一。始烧于南宋,鼎盛于南宋晚期至元代,终烧于明末,历经400多年,以烧制青白瓷、黑釉瓷、酱釉瓷为主。青云窑装饰手法主要有模印、剔划,同时含有刻划、堆贴等。
微信图片_20231031142654.png

邵武连史纸制作技艺
       邵武盛产毛竹,据旧志记载,早在唐代就已用毛竹造纸。大埠岗镇铁洋、乌石、幸际、溪上和张厝乡祝岭、洋半天等20多个自然村生产的纸张称“白料纸”,有连史、连三、海月、改良等,纸质细嫩雪白,质量最佳,多用作印刷书籍,亦可作为书写文书、信函明清至民国远销全国各地。明万历年间,朝廷将其列为邵武三大供品之一,纸业产销成为邵武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明清至民国数百年间,大埠岗宝积、和平、金坑等地出现不下数十家的大商家纸号,许多江西客商也在大埠岗、和平设行购销纸张,在和平建“万寿宫”、在大埠岗建“财神阁”作为江西会馆。晚清时和平的纸商曾一度垄断了天津的纸业市场,其商号“廖和堂”也成为天津“四大名堂”之一。
微信图片_20231031142657.png

登高粉干制作技艺
       邵武素有榨制粉干的传统。粉干,邵武人又称为“粮粉”;粉干的制作,当地人称之为“榨粮粉”。大埠岗、和平、肖家坊等乡镇均有生产粉干,且所产粉干质地优良,其中以肖家坊镇登高村所榨制的粉干最为出名。登高粉干较莆田的兴化粉要粗些,比江西等地的粉干又要细些,其特点是质地细腻,色白,有韧性,不易断,食之嫩滑爽口,深受民众喜爱,已成为邵武地方风味小吃之一。
微信图片_20231031142700.png

水北镇大乾村福善王信俗
       福善王欧阳祐是邵武城乡普遍信仰的主要民间神祇之一,其主庙福善王庙在水北镇大乾村,俗称“大乾庙”。欧阳祐,洛阳人,隋义宁年间(617—618年)为温陵太守(温陵系今之福州)。义宁二年(618年),任满西归,船行至邵武大乾,听到隋王朝灭亡的消息,耻事二主,于是携全家溺水而亡。大乾村乡人为他们收殓了尸骸,就地埋葬,并在墓旁边建了一座祠庙祭祀他,取名“欧阳太守庙”,俗称“大乾庙”。宋政和年间,朝廷册尊欧阳祐为“福善王”,乃更名为“福善王庙”。当地人很多到庙中祈梦,均传极为灵验,故更名“惠应祠”,亦称“惠应庙”。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五,周边各乡镇乃至光泽、泰宁、黎川等地的群众都来祭拜,逐渐形成庙会民俗,至今已传承近千年。从历史渊源方面看,欧阳祐从中原入闽为官,死后又入葬在大乾村,有力地证明了邵武作为中原入闽的重要枢纽之一,对研究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交融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微信图片_20231031142702.png

邵武市金坑乡走马灯
       走马灯起源于元末明初,最早由江西省传入金坑乡山隔村,一直由金坑乡邓氏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走马灯,又称走马灯、串马灯,常见于元宵、中秋等节日。每逢喜庆佳节,村民都会自发组织队伍制作马灯,开展马灯游行,马灯形状栩栩如生,表演人数多,阵势较强大,场面热闹、喜庆,舞灯队伍沿着村头往村尾挨家挨户表演。
微信图片_20231031142705.png

沿山春社开犁民俗
       惊蛰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劳动人民将其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沿山镇徐溪村在每年农历惊蛰当天有举办开犁仪式的民俗。请村中有威望的老人主持,主持人口念祷词,朝东方焚香,抛洒“五籽”祭拜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土地神和当地民间愿神等神祇,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参加开犁的耕牛角系红布,寓意吉祥如意,人畜兴旺。惊蛰开犁民俗的准确起始时间目前暂不可考,据当地村民口传距今已有三四百年。
微信图片_20231031142708.png

张厝乡开路节
       在几百年前,福建张厝乡还是蛮荒之地,张厝乡的先民们迁徙到此地后,开山劈路、开垦庄稼。“开路节”是张厝乡特有的传统民间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村民按照事先的分工三五成群散开劳动。有的用柴刀劈斩着路旁的荆棘杂草,有的用锄头挖土填平坎坷的路面,劳动场面十分壮观。张厝乡“开路节”由来已久,起初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义务劳动,目的在于修整道路,方便农事,为秋天收获做好充分准备。这天,男劳力都会自发分组结对,分散到各个上山路段去开路,劈草、填洼、补石块,对上山的道路进行修整,“开路”之后,村民会相约办一餐丰盛的修路饭,舂糍粑、做包糍,以此慰劳修路的乡亲。会餐时,长幼依序入座后,便正式开始。会餐期间话匣子就打开了,平日家长里短的矛盾也就说开了,邻里间大大小小的摩擦也在一起劳动、会餐时得到化解。张厝乡民风淳厚,这一民间习俗代代流传,延续至今。
微信图片_20231031142711_副本.jpg

       “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是充满着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古老智慧。今后,我馆将坚持科学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在“保护”上用力,在“传承”上用情,在“研究”上用功,在“展示”上用心。
来源:邵武市文化馆

发表于 2023-10-31 21:13 来自m.swzx.co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