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之浅见
这里顺便要说明一点,就是日耳曼征服西罗马之前,东西两个罗马在对立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实行皇权统治,这时根本不存在神权统治。无论是罗马还是君士坦丁堡,都有基督教的主教,这时还不存在教皇。然而,由于两个罗马的互相对立,并且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必然影响到依附于各自的基督教主教,这就是双方的主教互相“开除”对方主教的教籍。这样一来,使基督教分裂成了两大派,即罗马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的东正教,也称为拜占廷教。然而,即使是这样,在西罗马还仍然不存在教皇,还是称为主教。 顺便谈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引伸出为什么会产生教皇?为什么会形成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西欧?说到底,就是法兰克查理大帝造成的。因为作为游牧民族的日耳曼人征服了西罗马之后,凭着那种落后的游牧文化显然是不可能治国的。又由于日耳曼西征胜利后,照样是由许多各自为政的部落组成,如除了法兰克以外,还有形成北欧的瑞典、挪威、丹麦等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在这种情况下,查理大帝实际上就是一个空头的皇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即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日耳曼帝国呢?对于查理大帝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宗教的力量。这时,早已皈依了基督教的查理大帝便将罗马主教作为最高统治者,尊罗马主教为“教皇”,并且要被所统治的西欧所有的国家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皇的统治,从而形成了神权统治的西欧。 这里还要说明,这时东罗马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并且是统一的帝国。在这个帝国中,皇权高于一切,因此,不存在神权统治。就在公元4世纪以后,西欧实行了政教合一,即神权统治的时候,进入到公元7到8世纪时,在犹太教中又出现了一个分支,即伊斯兰教。作为游牧部落的阿拉伯来说,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因此,同西欧一样,一步一步地建立了伊斯兰教的神权统治。这样一来,基本上形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释道三家合一的三种文明。因为儒释道合一的文明在远离西欧和中东的中国,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交往还不是很多,就决定了并未与这两种文化发生大的冲突。又因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所以,决定了二者之间必然发生冲突、战争。从这个时候开始,双方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相互征战。在征战中,时而基督教文明压倒伊斯兰文明,时而伊斯兰文明压倒基督教文明。例如,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建立后,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不断地取得优势,并且渗入到欧洲。我们还可以看到,伊斯兰教后来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将其改为伊斯坦布尔,即伊斯兰圣地。 上述谈的就是自从伊斯兰教产生,特别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后,基本上形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释道合一这三种文化的局面。并且可以说,这三种文化是当时的主要文化。 谈到上述问题后,我们最主要的在于说明,近代以后基督教文化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如同上述我们谈过的,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因为同其他两种文化有接触,但这时接触并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没有同其他文化发生大的冲突。又由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文化在冲突中达到了势均力敌的地步,所以,这个时候基本上表现出两种文化谁也难取得绝对优势。 基督教文化取得优势就在于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最关键的就是基督教文化走向了海洋,而伊斯兰教却没有走向海洋。无论是最初建立的阿拉伯帝国,还是后来的奥斯曼帝国,或者是卧莫儿帝国等,都是局限在大陆上(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也是局限在大陆)。 翻开世界史,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进入到15世纪末,西班牙航海家为了寻找通往印度最近的海上航道进行了海上探险。虽然没有找到这条最近的海上航道,但却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这个时候开始,西欧便走向了海洋。特别是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经过数年的海上探险后,又回到了出发地,从而发现了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圆球,即地球。因为航海的大发现,就使欧洲各国进行了海上争霸,最初是西班牙成了海上霸国,后来是荷兰取代了西班牙,最后又是英国取代了荷兰,并且成了一个“日不落和星不落”的帝国。 文艺复兴时期不仅有海上大发现的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出现了许多的科学家。因此,航海与科学的发展,就成了基督教文化传播的基础,并且使基督教文化不断地取得强势。这样一来,伊斯兰文化就落后于基督教文化。至于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这个时候却落后了。但因为还没有同基督教文化接触太多,所以,还不知道哪一种文化处于强势中。 这里同样要顺便谈谈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走向衰落的过程。这就是同伊斯兰文化没有走向海洋一样,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也没有走向海洋,而是以大陆为主。实际上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及其麦哲伦发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圆球等,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但自从郑和七下西洋后就一直再没有进行远洋航行了。顺便谈了这个问题后我们便可以说,从根本上讲,就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落后就在于没有向海洋发展,基督教文化的优势就在于走向了海洋。 当我们谈到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有接触,但并不是很多的时候,并不是说二者是完全隔绝的,而是说在双方在古代就有着交往,并且古代欧洲人对中华文化特别重视。在欧洲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具有着高度文明的国家。正是因为这样,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启蒙之后的欧洲在向世界征服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交往不像对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那样,是血与火的征服,而是将中国当成同他们一样的文明国家。然而,就是在交往中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从而产生了冲突,并且发展到军事冲突。而在军事冲突中,中国败给了欧洲列强,说到底,就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败给了基督教文化。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就使得我们这种文化一直处在一种弱势中。我们今天一直强调防止西方在文化上对我们进行渗透,并且要“守住文化这块上甘岭阵地”,说明的就是这种文化已经处在了弱势中。如果这种文化像汉唐时期那样,处于绝对强势中,是不会这样说的。事实上就是这样,汉唐时期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要防止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侵略、渗透,反而中华文化是不断地向外扩张、影响和渗透。 然而,鸦片战争到今天已有170多年了。这170多年的历史中,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同基督教文化的关系表现在是一个从冲突、对抗,一直发展到今天有着走向趋同这种趋势。这就是说,基督教文化与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在今天已经在不断地走向融合。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就是,今天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不断地增多,至少达到了1亿人(还不包括天主教的信奉者)。作为汉民族的人来说,能够接受的宗教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然而,伊斯兰教对于汉民族来说,至今都难以接受。 谈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再转向伊斯兰教。这就是今天的伊斯兰教不仅表现出同基督教是对立的,而且同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也难以融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我们进行认真分析也许可以这样说,就是在人类历史上,汉民族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曾经在历史上属于一种绝对强势的文化。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势均力敌了几个世纪之后,基督教文化因为走向了海洋,所以,压倒了伊斯兰文化。这就是说,无论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还是基督教文化,在历史上和经过文化复兴之后,都成为过世界主流文化(汉民族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在当时那个时候就是世界主流文化),或者是至今还是世界主流文化,即基督教文化。然而,自从基督教文化走向海洋后,伊斯兰文化因为一直未走海洋,所以,便没有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主流。当看到基督教文化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主流文化,同时又看到汉民族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曾经是世界主流文化时,便想着自己今天也要成为主宰世界的文化。这样一来,就使伊斯兰教的许多信奉者成了狂热的伊斯兰分子,为了使这种文化能统治世界,这些狂热分子是不惜一切手段,如从事恐怖活动等。当我们进行理性思考的时候便可以这样说,伊斯兰教极端分子的这种做法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在走向“地球村”的今天,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是越来越小,小到只不过就是一个村了,即“地球村”。 既然我们将这个地球看成只是一个村,那么就要说明,今天的世界早已不存在某一种文化占绝对优势了,所谓的优势、强势等,也只是相对的。正是因为这样,就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在不断地走向融合。作为伊斯兰文化来说,也只有同其他文化互动、交流,并且与其他文化不断地走向融合,才能使自己这种文化不断地发展。那种靠极端手段,搞恐怖活动等,试图以这种方式建立一个伊斯兰世界,在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是对于文明冲突的一点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