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2959|回复: 2

除了科学,你总还得信点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野闲居客 于 2015-3-24 14:50 编辑

t010922c920338da883.jpg

文 山野



  简单地说科学至少教会了我们如何保命。而哲学教会我们懂得爱好智慧,此中最大裨益,是教人辩证而通达地看待事物,对事物不予轻易否定,但鼓励怀疑。


  怀疑既客观面对。一次,与一位茶道中人交心甚洽,彼此谈到意识形态的话题,朋友问我怎么看待科学、哲学和宗教?这真是一个大而泛的命题,我无法完整地阐释它们的意涵。只说,就说死亡吧,科学教人如何克服死亡,哲学使人能够面对死亡,而宗教则超越了死亡。这么解释或许未尽其意,但这是我所能理解的范畴。


  台湾学者傅佩荣对这一领域独有见解,他认为一个人完整的生命结构应分为身、心、灵三个部分。“身”包括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成就、财富、名望等;心可以理解为心智,包括思维敏捷、观念畅通、艺术情操、礼仪廉耻等;“灵”则指灵性修养,是无形无相的,甚至无法言及其意。谈到灵就难免与宗教有所牵扯,容易晦涩,我认为这不属于我们客观理性所能完全解释的范畴,不妨暂止步于此。傅佩荣先生主张的,就是人要以身体作为土壤,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一个人只有兼顾身、心、灵的健全发展,才是完整而通达的人生。如果借傅先生“身、心、灵”发展这一理念架构,用以理解科学、哲学与宗教的内联与递进关系,也颇有一种写意的照应。



  我们的客观世界是一个以科学为导向的世界。但是,科学不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只能告诉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是什么。它只提供知识和解释,不提供哲学的、道德的或宗教的理由,也无法赋予世界及生命本质的内涵。换句话说,科学只解决一个人“身”这一层面的问题。


  在人类文明史中,尤其在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积淀了我们执拗的经验主义,我们也习惯地用经验主义来考量生活和对待生命,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归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养生健体,成就事业,创造财富,获取社会地位和公众的认同。但是,当人类用理性去解释经验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困境,最后发现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你来世一遭,也终究无法被充分理解。就生命存在的意义而言,进化生物学及一切科学领域,都不足以提供最直截了当的答案。


  在经验主义的架构中,我们习惯用统计学的方式来考量人生的成败,将人生视做成本收益的产物,这是对人生的一大谬误。事实上,人生的意义只能是由内而发,而不是向外寻求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在几十年学著的累积中,概括出一句话:“有些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却不快乐!”,请他做心理分析的大都是上层社会有地位、有权力、有学问的人。有些人以为健康就是一切,努力保养健康,但是不见得真正感受到快乐。有些人社会成就显赫,有些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艺术熏陶,却也不一定快乐。荣格这一结论非常扼要,却让我们了解:一个人要快乐,不能够只有身体健康、心智正常,还需要第三个条件,那就是灵性修养。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人可以通过灵修,达到身心都安顿的境界,他们并不仅仅存在于宗教界人士。这种人通常都是慈眉善目的,不像一般人容易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他们明白一切皆有定数,不自大,也不卑怯,不管发生任何事,都不会惊讶、慌张、害怕。正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生价值体系,在一切事物的表像之中,洞知其内在联系。他们的内心里,始终与灵性修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谈到灵修,不免要涉足哲学与宗教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有些人究其一生要赋予生命一个整体的理由,力求用客观理性去解释生命,而客观主义的努力最终却往往会走向虚无主义和理性的自我毁灭。在为数众多的循世修行人士以及自杀者,往往是一种佐证。至于他们是否因此获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不便断言,极端一点说,未经受死亡检验的人,并无从论及死亡的真实意义及其本质。我赞同一个人最大的修为,就是不要太入世,也不要太出世,而是用入世的境界修出世的善缘。


  晋人陶潜有一句极具意境的诗句:“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意指在现世中生存的我们,表面上勤快工作,没有多余的劳力,但内心仍然有经常的悠闲。我们只按责任和明理去做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要受工作结果的影响和困扰,这样才可以保持一个人轻松、超脱的心境。晋人尚有如此境界,今人却不断在为自己的工作环境抱怨。窃以为,若想活得愉悦与超脱,与其等待世界的改善,不如先由内心开始,美化自己的人生。



  美国灵长类学家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dario.maestripieri)在《猿猴的把戏》书中有一个论述:“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取决于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我倾向于存在一个阈限水平,低于该水平的生活就不值得过了,尽管这是一种少见的情况。……在此之上,对自身懵懵懂懂,对世界一无所知的人,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幸福。”我不赞同至少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在临近阈限水平之上的相当一部分人,至少会认为他的生活也不完全值得过。对世界一无所知的人,无从谈及哲学与灵修,他们固然可以获取自足的幸福,但他们无法面对人生的“界限状况”。


    “界限状况”一词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提出的,他认为人生有三种“界限状况”: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魂界限。当这三种界限出现时,便是人必须思考、作出抉择的时候。一般人活在世上,不太会去烦恼“人生”的问题,而有些人在面对譬如车祸、衰老,或是已经靡靡在榻时,才会思考这类问题,这就是身体界限;许多人平常都认为自己是正人君子,然而遭遇考验时,突然就涌出黑暗的、莫名的冲动和欲望,才会察觉心理的盲点,发觉自己并非如此可靠,这就是心理界限;至于灵魂界限,不属于心理问题,甚至也不属于哲学问题。它指向于一个人是否能获得终极快乐,并能领悟刹那与永恒的境界。


      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也不论你有过何种成就与经历,你是否曾经在某些时候,当你独自一人面对浩瀚的星空、广阔的大海、宏伟的高山,抑或是面对一片静谧的雨林时,会突然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极其渺小,微不足道,这时内心会产生一种绝对的依赖的感受,需要一个真正的力量来支持。其实,这正是灵修与宗教信仰的开始。


发表于 2015-3-20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15-3-2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