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客家人大迁徙的历史,总是将宁化石壁镇认定为是客家的祖地。然而,他们却忽视了邵武金坑乡的黄土关,是客家人南迁的重要中转地之一。因为我在邵武工作,黄土关对于我来说,熟悉的简直是如数家珍。然而,每一次来到这里时,都使我进行着一系列的联想。 在黄土关,使我首先联想的是,闽江三大源头(富屯溪、沙溪、崇阳溪,崇阳溪流入建阳后,叫做建溪)之一的富屯溪源自金坑乡。是金坑高山无数的小溪汇合成富屯溪流入光泽县,再由光泽流入邵武。然后在南平的来舟与闽江源头之一的沙溪汇合,流到南平的九峰山处时,同流入到这里的建溪汇合。这样,这三条溪就汇合成为闽江。记得一次从事诗词创作采风的时候来到金坑乡,当采风结束时已经是傍晚了,我们便在一家茶馆小憩,品着客家人制的擂茶。这时,诗性突然涌上我的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闽江源头——金坑 江首夕阳斜,山青映晚霞。 游人该返厝,小憩品煎茶。 这就是我对闽江源头金坑的描写,并且同金坑,特别是同黄土关有着一种十分特殊的情怀。 在黄土关,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作为客家人的我,联想起这里是客家人南迁的中转地。 回顾历史,使我想到的是,作为金坑乡来说,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福建出省,或者是外省入福建的重要关隘之一。早在唐、五代时期,这里就成为了繁华的商贸街市,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当唐末至五代时因中原战乱,大批中原人南迁,最后迁徙到闽粤赣三角地带的时候,就是以金坑乡作为中转地。因为很明显,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经济繁荣,再加上是福建出省和入省的重要关隘之一,从而决定了他们南迁时,首先想到的是邵武的金坑。因此,闽赣两省交界的黄土关就成了他们迁徙的中转地。早在宋靖康年,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打败的宋在南迁中,许多跟着宋南迁的中原人,便迁徙到江汉、江淮、江南、浙赣边界、赣北一带。进入到南宋末年,在蒙古族建立的元的打击下,他们又同这个时候南迁的中原人一起,继续南迁。在这些中原人继续南迁中,江西赣北的中原人多首先迁到邵武的金坑乡。这时,迁往金坑乡的众多客家姓氏中,有陈、谢、李、王、刘、张、危、柯、熊、聂、萧、冯、欧阳……他们从赣北迁到黎川,然后再从黎川经过闽赣两省交界的黄土关,进入到福建邵武的金坑乡,并在这里安居。当战乱结束,社会安定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又从这里向东、西、南播迁,特别是迁徙到闽粤赣三角地带。 在黄土关,我特别联想起从赣北迁到黎川,再从黎川迁到金坑的陈氏,他们来自赣北江州(今九江地区德安县)义门村的陈氏,因为这就是我的远祖,陈朝后主陈叔明的五代孙陈兼。 虽然陈兼的先祖——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霸先,是浙江湖州长兴人。但是,陈霸先的远祖陈实却是河南人,他是东汉晚期太丘县的县令,世居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陈霸先的十世祖是陈达,晋永嘉年间因为躲避战乱,随晋王朝的残余渡江南迁。南渡之后,陈达出任浙江长城(长兴)县的县令,便在当地定居下来。直到他的十世孙陈霸先,于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禅梁称帝。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霸先禅梁称帝,实际上就是受命于危难之机。这时,正值侯景之乱不久,连续数年的战乱对南方的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陈霸先称帝后,陈朝的几位君主一边平定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一边医治战争创伤,使南方的经济、文化逐渐得到了恢复。陈霸先打下基础后,继承人文帝励精图治,国势逐渐强盛起来;宣帝为了实现霸先的统一遗愿,兴兵北伐,多次战败北齐,并且拥有了淮南之地,这是陈朝的鼎盛时期。后因后主叔宝溺于文酒女色,不图进取,使王朝不断地堕落,终于在公元589年,将陈氏江山拱手让给了隋。这就是隋高祖杨坚统一了北方之后,以50万的大军向南征战,很快灭了陈,并且将后主陈叔宝俘虏,押往长安。而后主之弟叔明却不愿意臣服隋,便在今江西德安县的义门村隐居。进入到唐开元年(公元712——741年),他的五世孙陈兼便在这里修陈氏族谱,即《江州义门陈氏族谱》。 唐安史之乱以后,特别是进入到唐末、五代时,为躲避战乱,中原百姓又纷纷南迁,所迁徙之地其中之一就是赣北。当战乱波及到赣北时,他们又继续南迁,陈兼后代其中的一支正是在这个时候从赣北向南迁徙的,即从黄土关迁徙到金坑乡。当战乱结束,社会走向安定后,作为迁往金坑乡陈氏的一支,除了一部分继续留在邵武以外,其余的便从金坑乡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播迁。作为陈氏的我,其远祖就是从这里播迁到江西赣州府的兴国县。 在黄土关,又使我联起,过了800年左右,即进入到清康熙前期,因为明末的战乱,陕西的陕南又是受战乱破坏最大的地区之一。战乱其中之一就是生灵涂炭,使陕南的商洛、安康、汉中等地是人烟稀少。即使是进入到清康熙年,这里仍然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在康熙帝行了大婚之礼,亲政之后,便下了“湖广填四川”和“湖广填陕南”的圣旨,鼓励几乎没有受到明末战乱影响,这时已经是人口稠密的闽粤赣三角地带,迁一部分人到川陕鄂一带,我的先祖就是这个时候从江西赣州府的兴国县,迁到了陕南的商洛地区。 在黄土关,又使我进行着这样的联想,就是约1,700年前,陈达随晋室残余南渡;1,400多年前,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约1,300年前,陈兼在江州修订义门陈氏族谱;约1,000年前,赣北的陈氏在金坑黄土关中转,迁往江西兴国;300多年前,陈氏先祖从江西兴国向北,迁往陕南的商洛;200多年前,又从陕南迁向北,迁往渭河南岸的关中地区。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父亲投奔延安,南征北战,最后征战到福建。这时,我联想着,我这一支陈氏支系不就是在约1,700年的历史中,进行着南来北往的迁徙吗?我的远祖在金坑黄土关中转,播迁到江西兴国。1,000多年后,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黄土关。每来一次,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于是,我便写下了这样的诗, 客家南迁中转地——黄土关 旧时关隘探源流,客自他乡此处留。 沧桑巨变寻祖地,而今足迹遍寰球。 这时我所想的是,作为客家人南迁中转地的金坑黄土关,使千千万万的客家人而今足迹遍布全球。这就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客家人。今天,无论客家人走到哪,在始终记住自己远祖在中原的同时,也记住了金坑的黄土关,是他们向全球各地播迁的中转地,这就是我的黄土关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