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1199|回复: 0

张三丰道教哲学中的修炼及借鉴——读《张三丰全集》体会(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4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冠豪001 于 2015-6-14 23:44 编辑


    元(也有说是元初,也有说是金末)至明初,道教哲学家、武当太极宗师张全一,也叫张君宝,号三丰(生卒年不详,以下我们将他称为“张三丰”),其哲学思想从根本上讲,就是关于心的修炼问题。张三丰关于心的修炼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内外景与物自身的思想。本文所要说明的是,关于张三丰的这个思想及其给我们的借鉴,我们主要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一、张三丰关于内外景和物自身的基本含义及认识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什么是内外景和物自身谈起。张三丰所谈的内外景和物自身,指的是事物的形象(外景)和本质(内景),构成这个事物(物自身)。张三丰认为,任何事物有内外景之分。内外景和物自身如何同心的修炼联系在一起呢?在张三丰看来,就是要坚持道的根本,即“无”的思想,而这个“无”又是同“静”联系在一起的。在张三丰那里,“无”与“静”二者又表现为是同一含义。张三丰就是这样认为,只有自身“处于一种身静、心静、意静、神静、情静的五静状态下,方可以得到真实不虚的内外景。”(1)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气血、肉团、身和心灵等,有为地从自由自在中收构在一种自身愿入的情景中。说到底,就是只有保持这种“无”与“静”的状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事物。对于张三丰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内景是物的本质,表现为“无”;外景是物的形象,表现为“有”。只有通过“静”,才能透过外景(事物的形象),观察和认识到内景(事物的本质)。就是以本质(无)的不变,来应对形象(有)的万变。
谈到张三丰关于内外景与物自身的含义之后,我们再看看张三丰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他写的《无根树》其中的三首词中。这就是:
其   一
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其   二
无根树,花正香,铅鼎温温现宝光。金桥上,望曲江,月里分明见太阳。吞服乌肝并兔髓,换尽尘埃久肚肠。名利场,恩爱乡,再不回头空自忙。
其   三
无根树,花正鲜,符火相煎贡与铅。临炉际,景观前,采取全凭度法船。匠手高强牢把舵,一任洪波海底翻。过三关,透泥丸,早把通身七窍穿。(2)
这三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三丰用“花正微”、“花正香”、“花正鲜”,来比喻修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说的就是对于修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心静。并且认为,人要同“无根树”一样,能到处移动,汲取各处的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