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1089|回复: 0

张三丰道教哲学中的修炼及借鉴——读《张三丰全集》体会(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4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冠豪001 于 2015-6-14 23:47 编辑

对于张三丰《无根树》中的这三首词,我们大致可以从这两重意义上来理解。这就是:
第一,“无根”与“有根”的关系。
张三丰从老子提出的天地万物始于“无”,“无”产生“有”,“有”最终归于“无”,即“无”是天地万物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个观点出发,认为“无根”与“有根”相比,“无”高于“有”,具有着超然的意义。张三丰由此推导出,有根的树不能移动,只能在固定的地方,汲取所在地的五行;无根树则不一样,可以四处游动,并且汲取各地的五行。
从他谈的“有根”和“无根”的关系中,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认为“无”如同一张白纸,“有”则如同一张已经画满了画的,或写满了字的纸。对于一张白纸来说,可以写最美的字,也可以画最美的画。对于已经有了字的,或有了画的纸来说,就无法在上面再写字和画画了。在这个意义上,“无”绝对高于“有”。
第二,突出了一个“静”字。
这就是说,在张三丰的思想中,“无”不能用任何数量和形体来衡量其“多”和“大”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无”。在张三丰看来,就是要通过修炼,达到“静”。只有达到了静,才能把握住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一切事物。如果把握不住一个“静”字,就会陷入到空忙之中,即被世俗的一切所左右。《无根树》第二首词中所写的:“名利场,恩爱乡,再不回头空自忙”,说的就是要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不要被世俗的一些事所左右,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淡泊名利。这就是通过修炼,使自己达到一种“无”的境界和保持一种“静”的心态。因此,“无”和“静”又表现为是同一含义。
对于张三丰所谈的这个“静”,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等。人们通常说的“你有你的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说明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在张三丰看来,只有达到了“静”,才能像一个高强的舵手,驾着船在海上航行一样,任凭惊涛骇浪,哪怕是“洪波海底翻”,都能把好舵,使船平稳地航行。说到底,只有保持一种“静”的心态,才能把握住一切。

二、张三丰道教哲学产生的原因
谈到张三丰关于修炼的道教哲学时,使我们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就是要认识到,张三丰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认识,这就是:
第一,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虽然开头已经谈过,张三丰的生卒年不详。然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处鞑子统治时期,即或者是处在女真统治者建立的大金国时期,或者是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大元中华时期。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我国历史上,中原先进的农耕民族,多次被北部落后的游牧民族用武力征服。这就是说,或者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将汉政权从中原赶到南方,形成了南北分治、割据的状态。或者是完全用武力征服了汉民族,建立了大一统的胡族(鞑子)政权。然而,当胡族(鞑子)用武力征服了汉民族之后,中原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却彻底同化了胡族(鞑子)那种落后的游牧文明。这时作为统治者的胡族(鞑子)来说,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胡族(鞑子),而是只有胡族(鞑子)之名,实际上成了农耕文明意义上的“胡族(鞑子)”,即中原化了“胡族(鞑子)”。
我们还可以看到,胡族(鞑子)用武力征服了最有高度文明的中原农耕民族,并且建立了胡族(鞑子)政权之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将自己说成是华夏的“正统”代表(实际上在征服中原的时候已经打着这样的旗号了)。如何说明自己是华夏的“正统”代表呢?就是用先进的农耕文明,改造自己落后的游牧文明。而在用先进的农耕文明改造落后的游牧文明过程中,因为处在政权建立的初期,就决定了在继承中原农耕文明方面是有选择性地继承,即以继承积极的方面为主,对于消极性、劣根性的方面,则是摒弃。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在我国的历史上,往往是胡族(鞑子)征服了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原农耕民族后,将我们的华夏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对历史的简要回顾后我们便可以说,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张三丰对此看得十分清楚。这就是说,他亲眼看见了比中原农耕民族落后得多的女真鞑子,或者是蒙古鞑子,征服了中原地区,或者是征服了整个中国之后,将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如在生产技术方面,元代丝织业、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1295年以后,黄道婆发明了轧车和三绽纺车,推动了松江地区,乃至全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又如,在文化方面,元曲就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成为元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使华夏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张三丰《无根树》中这三首词谈到“无根”和“有根”的关系,说明的正是这样的问题。这就是说,在张三丰看来,无论是女真鞑子,还是蒙古鞑子,之所以能推动中国的中原地区,或者是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存的发展,就在于用武力征服了汉民族之后,建立政权的初期是“轻装上阵”。相反,作为具有着高度文明的中原农耕民族来说,虽然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但时间一长,由于各种成分的积淀,就决定了这种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劣根性因素也在不断地增加。而且我们还可以说,历史越悠久,所积淀的一切都无法抛弃,从而使这种辉煌的历史文化成为了沉重的包袱。在张三丰看来,无论是女真鞑子还是蒙古鞑子,征服了中原地区或整个中国之后,如同“无根树”一样,可以四处移动,汲取各地的精华,他写的“梅寄柳,桑接梨”等,说的就是鞑子征服了农耕民族后,在发展中没有任何顾虑,甚至是梅树、桑树都可以生长在柳树、梨树上。相反,具有着高度文明的农耕民族,却如同“有根树”一样,只能生长在特定的地域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才产生了张三丰这样的思想。
第二,他的一些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明史》中谈的十分清楚,张三丰由于
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方能一日千里。善嬉诣,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光。”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3)
《明史》中谈的这些这些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却使我们认识到,至少说明了他表现出了一种不拘小节的行为,淡泊名利的行为。
我们可以说,这里反映出他对世间的一切,如对荣华富贵等,表现出了淡泊,因此他才能潜心钻研学问。《明史》中谈的“书经目不忘”,实际上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还有就是《明史》中所谈到的,他带弟子云游武当山,将因战乱被毁的武当山道观重建时,是“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并且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仍然潜心修炼,这也是他能修炼成功,并且形成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决定了他离开武当山之后,他的弟子将他的思想予以弘扬。才有在明永乐年,引起了成祖朱棣的重视,并且不惜重金,重建武当宫观。这就是成祖
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币以守,竟符三丰言(4)
很明显,说的就是张三丰能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且成为道教武当派的太极宗师,就是同他日常生活中不拘小节,淡泊名利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