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扫码登录更安全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4718|回复: 3

重访武夷初问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野闲居客 于 2015-8-17 19:49 编辑

21.jpg
文  山野
一 
  久闻武夷山马头岩下的一处道观里,幽居着一位特立独行,尽知人间世事的孤傲高人。邀约了同窗老邓、斌、雄驱车前去参访。在三菇闲游了一番,找了家名曰“大三碗”的店家吃了午饭,就直驱道观所在的大红袍景区而去了。店家菜肴确实名至所归,三碗饭下肚,一路饱胀。
  在景区入口处,设有哨卡。车还没有接近哨卡,路边已奔来一半老徐娘,对着我们的车窗囔囔:车没备案不能开进景区哦!有探头,扣三分。不搭理,径直缓缓前驱。顷刻,她竟变魔术般坐了摩托追来。走近了,瞅了瞅车牌,说:隔壁县的老乡,来玩的吧!要进去,帮你把车备案一下,带进去,一部车一百块。
  老邓熟谙江湖路数,慵懒地用半熟的武夷山话,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腔。最后谈妥了,五十块钱。那女人随车把我们带过哨卡,接了钱就急着下车了。在路过哨卡时,看哨人用方言冲着女人喊了一句:又搞什么鬼啊!她下车以后,把钱收入囊内时,笑嘻嘻地翻译给我们听。意思是说,我做点营生,也不容易。女人估计是哨卡边的住户,这一带混熟了,化身成了吃地利的掮客。
  一车人对视傻笑。
  继续驱车前行,从左边一条岔道驶入,穿过一座石碑坊,一路盘旋而上。沿途景致美不盛收,山林幽静得出奇,或许正是因为车辆限行使然。老邓问我是否看过景区里的大红袍母树,我说,这里边我第一次来。

  车子泊在半山腰的一个停车场上,边上一道宽敞的石阶,估摸这应该就是去道观的路。我们借道而上,仰头看见一个石砌拱门,门眉上刻着“不二”两字,纹理用朱漆着了色。斌问我这两字神马意思,我嘀咕了几句自己也觉得不太满意的解释。
  到达坡顶的宽敞地带,放眼望去,竟是一处寺院群落。老邓打了前峰,远远站在路口一辆白色轿车旁,叉着双腿冲我喊话:快来快来,有熟人咧!车上下来一妙曼女子,是武夷山韵杰茶会所的小郑。郑女士在景区里打点着一家茶会所,同时那也是一家有着八间客房的小客栈。此次偶遇,算是第二回。有意思的是,就在十分钟前,我还在电话里向她地问路。她说,你们走错了,这是天心永乐禅寺,你们要去的道观在对面那座山里。她趣笑我们找道观却找到寺庙来了,不过既然来了,是有缘,静心参拜一下也好,武夷山不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地方么?
  寺院地盘大,有宽阔的场院,用规整的石板一气铺成。中间一尊手持经卷的弥勒石像,似在笑迎八方香客。尽头是主殿堂。殿堂内,只觉庄严肃穆,梵音缭绕,不似人间。但今日人迹廖廖,并无香客往来,置身寺院幽幂的梵音之中,更显清幽高远。
001t2qBSgy6UEWoSg6D6b&690.jpg

  老邓一如的见佛必拜,虔诚之至。我通常习惯在殿堂内游绕一番,静默瞻仰,也算是以心礼佛吧。礼毕,信步走到寺院对面,但见一排青砖楼房,依山而落。有院墙围着,但院门敞开,门眉上的木牌刻着“望月楼”。这是一个既像宾馆又似禅房的处所,共四层,依着青砖围墙,形成一个狭长院落。是现代的建筑风格,但细节里又有一些明清元素。院里袅无人迹,安静得可以听见心跳。
  只转悠一圈就出来了。寻思着这客房住上一晚得多少钱,说不准,啥时来小住上一宿。这么想着,回头瞧见院墙上订着一块牌子,上面标注着客服电话。没多想,顺手就拔过去了。
  电话里头传来一个儒弱的女声,说,凭居士证住一天100元,但今天不巧,寺院里有场法会,已经被僧侣居士住满。不过明天就行,明天法会结束他们就走了。然后问我从哪来,我如实回答。正纳闷着她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电话里头声音略带欣喜,说她家也在我们的县城,问如果明天回去,能不能搭个便车。我说当然。谁又能拒绝一个女士如此简单的请求呢?况且单从声音来说,还挺好听。我敢说,如果电话里头换着个粗野鲁莽的腔调,问我从哪来,到哪去之类,我大可回答说,我自东土而来,正欲去往西天。
  征求了一下同行几人的意思,我答应她,在回程时会与她联系。她马上说好,但是别再打这个号,这是公用电话,然后告诉我另外一个号码。
001t2qBSgy6UFSsrGosfc&690.jpg


  既然诚心要去道观,只好原路折返。回到我们停车的地方,顺着另一条石阶徒步下山,道观就在山谷对面的山峰里。远远望见山谷下,停车场里人头攒动,旅行大巴卸下了一大群游客。我们朝人群中走去,向一名导游问路,然后在附近找到了一条很不起眼的小道。顺着这条小道,开始拾阶而上。
  山路陡峭,好在都铺着石阶。沿途的大小丘壑里,零星种着一簇簇茶树,虽然很少延绵成片,但每株都苍翠饱满。就地质产区而言,这应该都是武夷山的正岩茶了。一阵猛攀。没过多久,我们已大汗淋漓,先后都扒了衣服。想过去,访古问道的路途,如不崎岖坎坷,反而不在情理之中。
  在山路旁的一个凉亭里,我们光了膀子坐下歇息。斌与邓取了几片茶叶,吹起山歌。正巧赶上一拔游人下山,或许他们刚刚从道观别过。他们对树叶吹奏似乎有些惊异,纷纷回首张望,嘀嘀咕咕着几声,似在赞叹。然后也不再多问什么,都各自下山去了。
  经过一个弯口,山路逐渐放缓,视野忽然豁然开朗。眺望不远处,怪石兀立的山峰脚下,几间白墙青瓦的古舍依山而建。依脚程推算,这就是磊石道观了。
001t2qBSgy6UEWfyt2f9f&690.jpg

  道观大门设在右侧,通体石砌而成。进了门,顺眼就瞧见一名道人,正在院墙边的茶桌旁定气闲坐。我们没有惊扰他,但他显然已注意到了我们的到访。我轻声示意光着膀子的雄,是否该把衣服穿起来。走入道堂,光线有些暗,显得有些破败。文革洗劫所带来的伤,道教场所也不能幸免。据说武夷山早期是有十几所道观的。道堂内供奉着几尊造像,是道祖老君,抑或是人文初祖黄帝?我不得而知,只怨自己道识浅薄。
  参拜道堂后,我们一起走过去向道长问好。心有惶然,不知该用什么礼仪。我们确实拿捏不准,只好站在五步开外,躬身点头向道长致礼。道长淡然回应,示意我们入坐喝茶。后来知道,于道教中人,行供手礼是为合适。想想道教中尚有“道不问庚”、“戊不焚香“等禁忌,担忧此行是否还有哪些触犯。
  桌上有两片西瓜,看过去还算新鲜,道长很随性地请我们吃。确实都渴了,我用桌上的小刀将其等分六块,第一块递给道长,他说刚才已吃过了。吃着瓜,我们思量着该如何打开话闸。我留意到,茶桌旁迭放着一部手机和一包红双喜香烟,那显然是道长的私人物品,我对道中人也未能脱身于这两样俗物,觉得有些希诧。正这么想着,也不知是谁开了个头,已经和道长聊开。
  道长看上去约四十来岁,虽不像通常想像的鹤发白须,却骨相清奇,形貌高古。脑后发髻盘起,但显得松疏而张突,或许是他独特的道风之一。道长一袭青袍,坐在茶桌后的一张仿古木椅上,双脚则踏在桌下一个小桶的边沿,用以支撑平衡。换着是我,显然不会选择这种不太舒适的坐姿,我疑心那会不会也是道长修行的一种独特方式。
  闲谈中得知,道长姓陈,幽居观中弘道已十年,平时以读书养花,吹箫弄墨为雅好。我们身后的白壁上,悬挂着几幅字联,正是道长手墨,行云流水,清新雅淡。谈话间,道长又沏了一泡马头岩肉桂,茶叶是道长亲手焙制。岩韵极为醇厚、猛烈。老邓痴心于此,问茶叶是否还有存留,想买些,道长婉拒。大概道中人是避谈买卖的。
  我试探着讨问道长对佛教的看法。刚才还在佛教寺院,此时又置身道观,从空间上看,我更加确信释道文化相距不遥。然而,令我惊诧的是,道长极为排斥佛教。说世间哪有什么佛,佛教及所谓佛经皆是杜撰,或因袭于道传经书而来,世间唯道法才是正道。切切言辞之中,道长痛心于当下世风日下,道统不存。说在佛教传入中原后,多少世人已忘根灭祖,误入了佛教迷途。
  对释道二教如此泾渭分明地对立区别,我是首次遭遇,深感惊愕!想起民间俗语“老子天下第一”,也许正是源于远古遗风中,古人对道教唯我为独尊的拥戴,以及后人对道祖老子的敬仰和赞美吧。不过道长对儒道之见,却微言大义,句句深入肌理,令人惊叹。
  关于佛教,我正想做些辩说,道长已疾步入房,取出道祖老君所著《游幂记》及《太上感应篇》各一册,并在我们面前翻开,指点经文。然后让我们带回去,说多加参读必有裨益。我说,儒释道三教的义理,都是教人向善,应该是相互通融的。道长厉声言道,那是鬼话!佛教一边教人剃发易服,遁世持戒,一边和尚又圈财置产,极尽其恶。难道佛教不是异族用以蛊惑中国,令我等亡国灭种的阴谋手段吗?什么相互通融,三个男人能和一个女人生下一个儿子么?我终于无言以对。

  山中小雨淅淅,整个下午再无其它访客,这便于我们加深交谈。
  暮色渐沉,清风徐面。道长幽幽地说,他也常在微博和论坛上与佛教人士辩论,但弘道之路,其漫漫而修远,心疲之时也常以烟茶相伴。我好像忽然明白那手机和香烟的意义。墙边静卧着一只长箫,我们请求饱耳,道长也爽快应允,为我们吹了一首箫曲。淅淅沥沥的山雨之中,箫声幽幽,我们皆已醉心于此。
001t2qBSgy6UEWLMDjk7a&690.jpg

  山雨渐收,暮色已迟,终于要与道长挥手道别。南望天涯,远山中雾蔼沉沉,下山时的心境,并无预想的那般爽朗,反有些许沉重。道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和坚守,对当下世态民风的忧虑,以及那股峻烈得近于倔犟的道风,令我深深感动。他弃尘世之喧嚣,而取高山之烟霞,是个既不与四季脱节,也不与时代脱节的隐士。
  只是,他对佛教文化的全盘否定,我依然难以接受。我不习惯于那种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事物的一元论法,以此来辩证释道二教的关系,我不认为是最好的。世间万物的形相各异,但内容和实质都是统一、圆融的。况且道法之道不可道,佛教亦有“是非以不辨为解脱”之偈语。不论道教佛教,都应该是顺应于自然,观照于内心的。任何事物都随缘起而瞬息万变,世间事物的本质,是很难用语言去辩解、表达出来的。
  不论如何,道长那种至诚的精神所在,已足以令红尘之中浮躁浅薄的我辈汗颜。他幽居僻野,却心系天下。对全然陌路的俗尘我辈,谆谆言教,敬以手焙佳铭,并以经书箫声相送。这些礼遇又安能忘却?他日是必定要再次俯首重访的。
  回城前,记起了对“望月楼”那位女士的承诺,电话打过去。她连声致谢,说今天就不回去了,明天才回。

发表于 2015-8-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15-8-17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发表于 2015-9-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