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雪原 于 2017-5-6 12:16 编辑
返宋之后的上官均顶着鹅毛般的大雪,冒着刺骨般的寒风,他先是来到了礼部交差,之后便拿着王芳曾在“大相国寺”送他的相府谒片,走进了王府,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可让上官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被重新拜相后的王安石却因遭到了太皇太后曹氏和太后高氏以及守旧势力的疯狂抵触和儿子王雱的突然病故,意志消沉且万念俱灰地地向神宗皇帝递交了辞呈。 王芳对此怆然泪下,悲恸不已,把这一切一切的噩梦、苦果全都归咎在了上官均的身上。就在上官均来到王府拜访之时,她不是心花怒放地倒屣相迎,而是黯然神伤地闭门不纳。见此,王安石连忙让管家王之涣领着上官侍郎进书房细谈。
王安石充分肯定了上官均此次使辽的成果不凡,他不仅收回被辽人借题发挥给重新划界划去的大片宋朝领土,还取消了当年宋真宗与萧太后在河南澶洲制定盟约的第三条。即:宋方每年向辽方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王安石认真地打量着礼部侍郎上官均,在一阵深深地呼吸之后便长长地叹言:“我王介甫是打心眼里佩服上官均,真挚感谢上官侍郎救了令女,同时也希望上官侍郎别怪王芳,近段时间所发生的变故,让她已无法原谅自己,令女和木英一起长大,俩人表面是主仆关系,其实比同胞的姐妹还要更亲,并不是我王介甫没有担当,而是宋朝廷不容王介甫。神宗皇帝虽说锐意改革,坚决变法,可他没有力量与守旧势力反击、抗衡,总是在关键时候向太后妥协,加上新党内部的争权夺利和相互倾扎,改革、变法毫无曙光,就拿吕惠卿来说,我王安石待他怎样,朝廷大小官员谁人不知,哪人不晓?可他又是怎样陷害我介甫的弟弟王安国?说来心酸,是如今雱儿突发奇病,怪异离逝,还算是老天有眼关照介甫,让女儿王芳回到了宋国,否则,介甫的日后无法过活。”
“大人,有些话下官也不知当讲不当讲?” “别心存顾虑!神宗虽将介甫外调镇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可介甫已向皇上提出申请,致仕返乡,安度晚年,上官侍郎可将介甫视作忘年之交,大可推心置腹,畅所欲言。”
听王安石这么一说,上官均便无所顾忌地直抒己见:“大人改革、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可改革、变法也不能脱离‘以民为本’的历史规律,改革虽说国家富了,可大多的民众却比变法之前还要更穷,然而大人却不采取司马光‘反对聚敛,主张节用’的正确意见。在司马光看来,政府与百姓的关系应该符合‘义’的原则,与民争利既不义也无德。他司马光的目的和您大人完全一样,都希望大宋王朝繁荣昌盛,但改革不能急功近利,若只着眼前的功利,整天盯着百姓的财产,则为‘舍义取利’,其结果,便恰如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大人变法的指导原则是‘民不加赋而国有饶’,可这般美好的理想状态,只是大人的一厢情愿,其前提理应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然而,大人除实施‘农田水利法’,对大宋经济的增长有些微的贡献外,其余的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都是用国家的机器来保障,加上那些急于求成的投机官员为了求容取媚,趁机巧立名目,变相征税,这种增加百姓负担的做法,不但不能‘国富兵强’,反而违背了以‘民为本’的根本思想,其结果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司马光说国家财富‘不在民间,就在官府;不取于民,从何取之’。他的观点从表面上看虽说有些保守,但却符合国家实情,说句良心话,司马大人并不排斥改革,也曾是大人变法的积极支持者,他的《论财利疏》洋洋洒洒达五千多字,对财政、经济问题的重视并不亚于您王大人,甚至对大人的出山,还曾助过一臂之力。而司马大人所反对的,是大人变法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案,特别是随着大人政策的深入实施,社会乱相也开始蔓延滋长,于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司马光对您王大人这位昔日的好友,从先前的赞成襄助,久而久之便转为暗中拆台,最后形同陌路,公然抗衡……”
“说句实在话,要是换作以前,我王介甫定然不会放过你这个漠视尊卑,没大没小的上官均,即便是神宗皇帝也不敢这般说我王安石,近段时间,那坏消息是一个一个地接踵而至:吕惠卿的恩将仇报,女儿的异域冒险,儿子的突然去世……桩桩、件件,皆是让人心如刀割的伤悲之事,然而,今天则是迥然不同,你上官侍郎对朝廷目前施行的改革、变法虽说在评价时有些不允不公,但许多地方还是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我王安石过于执拗,压根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持不同意见者统统划拨守旧派,尤其是对监官苏轼的态度,总把自己在好友司马光那里给受的窝囊气,全都发泄在子瞻身上,然而,他子瞻并不记仇,就在叶祖洽的任命上,苏轼从维护我王介甫主持变法威信的高度出发,毫不迟疑地同意叶祖洽是为朝廷的礼部侍郎,而正是因为有了苏轼的点头同意,神宗才会毫不顾忌地拟旨任命。”
“祖洽乃彦衡义兄,彦衡理当敬拜大人,以示下官的感激之情。”
“好个上官均,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你把他叶祖洽当作是义弟,可他叶祖洽却从来不把你上官均当作是义兄,为了讨好吕惠卿,他竟然休了年轻漂亮且满腹文才的结发妻子黄梅英,转而心甘情愿地迎娶比他年长三岁且嗜好怪癖的吉甫妹妹吕惠兰,不是我王介甫看不起叶祖洽,像叶祖洽这般朝三暮四的宵小之徒,没有谁能看得起他,这不,前些时间祖洽的学弟杨时、游酢无比气愤地走进叶府与学兄祖洽争执一番,替学姐梅英打抱不平,其结果,导致了杨时、游酢及第之后不做官,生怕日后的自己,为了追逐官场利益,变成学兄祖洽一般,因而,他们一声不响地跑去洛阳,投奔了‘伊皋书院’的程颐先生。”
上官均骤想:眼下正是朝廷用人之际,二位学弟又怎能凭感情用事放弃仕途?不行!我上官彦衡必须把杨、游二人追回来。基此,他连忙辞别王安石,促急促忙地奔赴洛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