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
方明山:江海筑虹“大桥梦”
山里孩子与桥的不解之缘
方明山出生在南平邵武,这个山里的孩子冥冥中与桥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他就经常看着爷爷带领一帮人修村里小河上的桥。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拿来一张手稿给他看。那是一张由他父亲亲手绘制的桥梁效果图,手绘的是一座3跨16米的梁桥,桥头设有一座古典风格的八角亭,两岸杨柳垂岸,非常漂亮。这时他才知道,那些年他父亲奔走于家乡的山水梯田之间,带领施工队伍开路架桥,连接乡村的许多大路都是他亲手设计、测量放样和主持施工的,小河上的许多石拱桥也都是他主持设计修建的。“长大后我也要修桥”,这个梦想已经埋在了方明山心里。
1987年方明山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起点,在填报高考志愿的那天,他父亲从报纸上看到了同济大学李国豪教授获得国际桥协大奖的消息,就把这则新闻从报纸上裁剪下来,特意用红纸裱在了方明山高中毕业相册的扉页上,然后告诉他说:“你就读桥梁专业吧,修路造桥是积德的事情,将来有机会为家乡、为国家多修路造桥!”。从此,怀着对李国豪教授的崇敬和父亲的嘱托,方明山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辛、清苦却不乏愉快的造桥“求经”之路。这一走就是十年,期间走过的岁月,用“十年寒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攫取专业营养,专业知识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扩充。
1994年,方明山考入了同济大学桥梁专业攻读博士。令他欣喜的是,在同济如愿见到了李国豪教授,并有幸聆听了教诲。1997年方明山接到父亲来电,说家乡要在小河的上游修建一座新桥,家乡父老希望这个桥梁博士能发挥作用。终于是自己报答家乡的时候了,方明山心中难以平静。他设计了一个方案,利用工字钢做主梁,其上敷设混凝土桥面板,构成3跨16米的开口连续组合梁。由于远在上海,无法回乡,现场施工就由他父亲亲自指挥。经过两年的施工,福建乡村首座多跨连续开口组合梁桥建成,这也成为方明山设计的第一座桥梁。
此后,方明山先后参与了厦门海沧大桥、苏通大桥的建设,从前期筹备、建设和运营管理,一座座大桥给了他锻炼和施展的空间,他在桥梁领域大展身手。
“小”青年与大桥梁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于2009年12月15日正式动工,全长约56公里,主体工程长度约30公里,包含离岸人工岛及海底隧道。大桥的设计寿命为120年,预计于2016年完工。大桥落成后,将会是世界上最长的六线行车沉管隧道,及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工程。
在加盟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之前,方明山和建设团队用十年的时间建成了另外一座世界级的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超过了当时世界第三长的美国切萨皮克海湾桥等世界名桥。杭州湾大桥收尾工作结束后,方明山主动申请加入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对于希望在专业上能够有新的提高、新的突破的方明山来说,港珠澳大桥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从另一方面讲,正是有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经验,方明山也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的理想人选。
“建桥,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港珠澳大桥这许多个世界第一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个人类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难题,而建桥,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方明山说:“港珠澳大桥设计和施工不仅在钢结构的加工制造上有了新的突破,在构件整体预制化及装配化、桥梁减隔震技术以及国产新材料的应用等方面也有了新的提升。”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的建设创新,首先表现在桥梁钢结构的加工制造上的新突破。港珠澳大桥钢结构制造按工序分解为板单元制造、梁段拼装、现场连接三阶段。构成钢箱梁的各种板单元,分别在中铁山桥、武船重工、上海振华、中铁宝桥的位于山海关、武汉、南通、扬州的基地制造,而梁段拼装及钢箱梁总拼基地位于中山;钢结构加工制造技术的突破体现在:实现了板单元加工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实现了“车间化”钢结构总拼作业、采用了无马装配总拼装工艺、首次将数字化焊接机器人应用于钢结构总拼制造、采用了群控焊接数据管理系统等新技术和新工艺,并配备与产能配套的现代化打砂涂装车间。
虽然数字化焊接机器人技术在汽车和轮船制造领域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但是在国内桥梁行业还是首次。方明山说:“在港珠澳大桥施工中,这种技术的应用不只是局限于一个单位,而是诸多国内顶级桥梁钢结构制造厂家的全面应用。这对于我们国家钢结构加工制造技术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另一方面,港珠澳大桥钢箱梁/组合梁的拼装采用“长线法”,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大型钢箱梁拼装的“车间化”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保障了拼装质量和精度。
其次,方明山介绍说,港珠澳大桥构件整体预制化和装配化也有了新提高。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的装配化,是把墩身和承台整体化预制,预制之后像搭积木一样把它组装起来。港珠澳大桥在整体装配化方面又迈进了一步。方明山说:“之前杭州湾大桥也使用预制化,但严格来讲只能说是半预制化,其中有一部分是在海上现浇,做好后再在海上组装。预制构件的最大吨位,杭州湾大桥大概在2000吨级,港珠澳大桥则是4000吨级,在吨位上有了一个提升。”预制构件的吨位在大型化上又迈进了一步,装配化上也更进了一步。
港珠澳大桥另一大技术亮点就是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国内凡重大建设项目,都会把抗震作为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和应对的重要问题。汶川地震之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在土木工程界尤为被关切。方明山说:“港珠澳大桥采用较高的建设标准,抗震设防烈度达8度。这与杭州湾大桥相比,又是一个进步。港珠澳大桥的抗震设计依托于广州大学,做了大量科研工作,试验研究大约持续了2年左右的时间,最终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施工图设计”。
从技术上讲,应对地震基本分为抗震、减震和隔震三种策略。港珠澳大桥使用可以将地震能量消减的隔震支座,也就是在建筑物基础和地基之间安装可动式隔震装置,当像地震等外来力来袭时,该装置就像打太极一样,将震动能量转换、消耗,从而“避免”建筑物受到震动的影响,大大降低建筑物承受的破坏力,而这种支座还同时具有延长桥梁结构周期的作用。同时,该大桥钢箱梁也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了桥梁减振系统:采用了在钢箱梁内安装调谐质量阻尼器,用于减小桥梁由于大风引起的“涡振”现象。
据方明山介绍,作为设计寿命达120年之久的港珠澳大桥,在耐久性、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创新,相关技术应用也都走在国内桥梁工程的前列。
努力着,只为实现许多人的共同梦想
2009年,在中国跨海大桥历史上最具想象力的方案被批准实施,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上将要建成一座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和一条22.9公里长的跨海大桥。这是目前中国修建的最大最长也是最复杂的一座跨海大桥。这座大桥建成后,珠海、澳门、香港将形成“三小时生活圈”,从珠海、澳门到香港的陆路交通时间将由4小时缩短到30分钟。
2010年国庆,杭州湾大桥收尾工作刚刚结束,正值港珠澳大桥工程准备启动之时,方明山来到港珠澳大桥项目部。当时,他主要负责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工作。港珠澳大桥工程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海中桥隧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方明山说,“由于港珠澳大桥所处位置特殊、建设条件复杂,不管是隧道还是桥梁的建设难度都非常大。与国内乃至国际上其他项目相比,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基础施工影响较大。”一方面,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钢结构制造难度堪称中国第一。大桥首次在桥梁上部结构大规模采用钢结构,用钢量达42.5万吨。另一方面,中国内地的大桥一般使用寿命都是五六十年,杭州湾大桥主体工程提高到100年,而根据香港的标准,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20年,也就是说,在120年之内能够完全满足使用功能,可以放心使用,没有计划之外的大修。
从2009年到现在,从家乡的小木桥到海沧大桥,从杭州湾畔到伶仃洋岸,一路走来,面对重重困难,方明山明白,他只有不断创新,勇接挑战,才能早日达成三地人千百年来的共同梦想,他说:“伫立伶仃洋畔,遥望美丽的香港和澳门,历史注定我们大桥人将在这片宽阔的海域书写宏伟篇章。”
来源:新华社、江门发布、中国桥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