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在线 | swzx.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登录更安全

搜索
查看: 12238|回复: 15

宴罢宫花满壁 朝回牙笏盈床——和平古镇上官世家 罡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5 20:07 | |阅读模式
                 宴罢宫花满壁  朝回牙笏盈床
                   ——和平古镇上官世家   罡风

            200944日、5日二天,福建邵武和平古镇坎下村前山坪一座古老的家庙前聚集了来自邵武、南平、光泽、泰宁、建宁、三明、连城、上杭、宁化等县市的400多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复姓——上官。家庙正举行纪念先祖上官洎诞辰1190周年暨清明祭祖活动。
      一般宗族都有祠堂,而名曰家庙者先祖必有不同凡响的辉煌,和平古镇上官家族当之无愧。且让我们从近千年前的一桩状元公案说起。

一、       熙宁朝状元公案
       熙宁三年三月(1070年),三百多殿试试卷摞成高高的一堆,放在崇政殿的御案上。宋神宗赵顼坐在御椅上,手执朱笔,亲自检阅试卷,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主持殿试。宋朝的第六代皇帝,此时不过二十二岁,身上有着年轻人特有的伴着稚嫩的朝气。殿试的考官们屏声侍立在殿中。“陛下,殿试的第一名,臣等商议,取的是上官均,第二名,是叶祖洽。”殿试编排官苏轼欠身禀道。初考官吕惠卿等人定叶祖洽第一,上官均第二;复考的考官是宋敏求、刘玢,他们列上官均第一;然后考官吴冲卿等人又反过来,按吕惠卿的名单上奏;但是考官苏轼等人反对,于是另编排了一份上官均第一、叶祖洽第二的名单上报。考官们意见不一,只好由皇上定夺。皇帝目视同平章事陈升之,却是要求:“宰相给朕读读叶祖洽的策论。”陈升之小心地捧起一份试卷,高声读道:“祖宗多因循苟且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赵顼静静倾听,待陈升之抑扬顿挫地读完,忍不住夸赞道:“这个人很有见识,最难得的是能够体会朕变法图强的用心,这叶祖洽的见识,朕以为在上官均之上,朕决定取他为状元。”“陛下!”苏轼大步出列,高声反对道:“臣以为不可,叶祖洽诋毁祖宗,怎么可以做状元?”赵顼一怔,下意识地将目光转向参知政事王安石。王安石缓缓出列,从容说道:“陛下,叶祖洽为状元并无不妥。”赵顼说道:“朕意已决,便定叶祖洽为状元!”“陛下英明!”一片顺从的祝颂声淹没了苏轼的难堪。赵顼完全没有意识到,自从他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来,席卷朝野的新旧两党的斗争之风,已经刮到了这次的殿试之中。
       新旧党争是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王安石变法所引发的一场党争。 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對新政。 新政雖切中時弊,然朝中守舊大臣極力反對,其中不乏有影響力的人物,如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呂惠卿、曾布、章惇及韓絳等新人。新旧党爭前後凡五十餘年,對北宋的政治產生极大影響。 由於新、舊兩党更迭執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党争最初因为政见不同而起,后来演变成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到了徽宗时期,蔡京当政,与宦官童贯等勾结,立「元佑党人碑」,将司马光等人一一定为奸党,碑上有名者永不复用。这场状元之争,无非是党争的缩影,博弈双方,全是当时名流,一代天骄,千年后提起来还是响当当的人物。有人说北宋亡与王安石改革,错也不错。改革为了国富民强,王安石的举措事实证明大多是正确的,可以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还是光明的,国不会因此而亡,而是更加繁荣昌盛。但王安石变法带来一个巨大的副作用:党争,长达五十年没完没了的党争。新党旧党意气用事,相互攻击,结果小人如蔡京等左右逢源,大行其道。可以说北宋亡于党争。现在想想我们邓公伟大地指出:鼓励干,允许看,不争论。是何等英明!叶祖洽文中“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谋而新之。”当然会引起雄心勃勃想作一番事业的神宗的共鸣,也讨王安石、吕惠卿这批改革家的欢心。苏轼愤愤不平,写了一篇《答进士策》献给神宗这位笔力雄健的一流大作家,批判叶祖洽这个小人物说:“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状元之争的两位主角叶祖洽、上官均不论是新党旧党,双双光荣上了党人碑。
        事情还没完,状元风波留下了长长的尾声。到了哲宗朝,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吕公著等守旧派上台,排斥变法人士。1087年,叶祖洽由兵部郎中改授礼部郎中时,遇到了麻烦,给事中赵君锡封驳反对,重新翻出叶祖洽近20年前的考卷,说叶祖洽说“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是讥讪宗庙,诽谤朝廷,要从严治罪。 哲宗交苏轼、苏辙和刘玢等人定议,这几人正好是当时反对叶祖洽中状元最力的人。看架势,哲宗皇帝分明是准备借刀杀人,让敌人来收拾叶祖洽。但苏东坡说是找不到诽谤的句子,仅仅是“祖洽学术浅暗,议论乖谬。若谓之讥讪宗庙,则亦不可。” 帮叶祖洽安然度过危机。叶祖洽自己心里明白,上书自辩时,他便将考卷上原来的句子偷偷改为:“祖宗以来至于今,纪纲制度,比之前古亦有因循未举之处。”语气和缓了许多,关键的“苟简”二字,不再使用。苏轼是反对变法的,叶祖洽是拥护变法的,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不同,难为可贵的是苏轼就事论事,没有因政治派系敌对而打击报复,落井下石。涉及到文字狱,他却给叶祖洽定性为议论乖谬,后退了一大步,等于救护了叶祖洽。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的胸怀。
       科举时代,最荣耀的莫过于高中状元。这富于戏剧性的熙宁三年状元之争,竟罕见地发生在同为邵武军的叶祖洽和上官均两人之间。上官均是邵武和平人,叶祖洽是泰宁人,当时泰宁属邵武军,和平与泰宁,只有20来公里,两人既是同学,又是同乡,所不同的只是高考作文观点不同。但历史却以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证明苏轼眼光独到:屈居榜眼的上官均以他突出的政绩成为两宋名宦,书写了光彩的人生,《宋史》本传痒痒数千言,《邵武府志》更是引为家乡的荣耀;高中状元的叶祖洽却因碌碌无为和阿谀奉承被列入《邵武府志》的奸佞传。在各种史籍中也并不荣耀:乾隆版《泰宁县志》修志的同乡前辈“为尊者讳”,隐恶扬善,为他作传归入“文苑”,明显文不对题,因为他并不以文学知名,更奇怪的是只有仅仅57个字,?《八闽通志》将他归入“人物”,77字,都比《宋史》有他的本传499字少。哲宗说他“不可大用”,徽宗 “怒其躁妄”。顺便说一句叶祖洽对他家乡的最大贡献,是请哲宗皇帝给了泰宁今天这个县名,泰宁原名归化。

我们这位屈居榜眼的上官均就是来自古镇和平的上官家族。但他绝不是这一家族的唯一荣耀,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这一家族还演义着一代代的辉煌。


[ 本帖最后由 罡风 于 2009-6-6 11:4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20:08 |
二、显贵的家族渊源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上官家族是何方神圣,有着怎样的渊源。
朱熹撰《上官氏宗谱序》中说:“得(上官)之家谱披阅之,乃见其源流之远,人物之盛,绅笏之多,以及名公巨卿••••••皎如星月朗朗。”考之《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说朱熹没有溢美。上官姓源流单纯,出自楚国王族芈姓。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战国时代楚怀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子兰以封邑为姓,姓了上官。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另一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
唐之前上官谱系中也出过名人,如汉朝与霍光同为顾命大臣的上官桀,但这与和平上官家族相隔太遥远,我们还是从唐朝算起。电视剧《贞观之治》、《武则天》等都出现过一个宰相级的人物——上官仪。就是他被和平上官氏乃至整个东南包括四川、云南等地上官氏追认为东祖。(此前上官家族已分东西二祖,西祖后裔分布还在西北一带,姑且不论。)
上官仪:(公元608~664年待考),字游韶;陕州陕县人(今河南陕县)。著名唐朝诗人。唐贞观初年,上官仪应科举考试,考了个全国第三名探花,也成为上官家族进士第一人。唐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了《晋书》。唐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此后步步高升,俸禄越领越多,官职越做越大,及至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他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 上官仪是个直臣。相传,曾经有个官员为了讨好上官仪,送了一把名贵的夜壶给他。上官仪见了这宝贝夜壶,非但不高兴,还掷壶于地,厉声斥责这名官员:“如果官吏都用这样的夜壶撒尿,那又该用什么样的器皿吃饭呢?朝臣们的生活如此糜烂,大唐还能兴旺吗?”但他的正直,却给他招来了横祸。对于武媚娘(后来的武则天)大权独揽、压制李氏皇室的所作所为,上官仪早有怨愤,但皇帝不发话,他怨也白怨。一次高宗皇帝对皇后生气了,上官仪认为机会到来,不如抓住机会,劝他废后!上官仪主意已定,就对唐高宗说:皇后专权独断,已经激起了民愤,您干脆休了她吧。高宗盛怒之下就命上官仪写休书,休书还没写完,武则天就得到消息,一通责问,结果懦弱的唐高宗,把手指向垂手站立一旁的上官仪,把上官仪出卖了。公元664年寒冬,上官仪家族满门抄斩。武后突发仁慈,临刑赦免一孙,女眷改为入宫为婢。留下后面无数故事和家族新的辉煌。直到武则天死后中宗复位,念他忠于李氏皇族,才与开国功臣并列图形凌烟阁,追封中书令,楚国公。上官仪最大贡献还在文学上,他的诗歌可圈可点的。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以高度纯熟的白描技巧,把五言诗的写作方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技巧上独树一帜,成为当时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文学史上称为“上官体”或“西台体”。
   男丁暂且不论,且说入宫为婢的女眷里不久出了个冰雪聪明、才华绝代的女子,名头比她祖父上官仪还要大的多。那真是千年难寻,绝无仅有的稀罕,一个家喻户晓,充满神秘令人浮想的奇女子。对,她就是上官仪的孙女,邵武和平上官家族的祖姑奶奶——上官婉儿。
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一道没入后宫,算是带罪执役的犯官家属。家族基因还是困境中出人才,反正宫中伴读的上官婉儿也能脱颖而出,不久就受到武则天的亲自召见,对她文辞赞不绝口,将她留在身边,担任一些文书佐理工作,那年武则天五十岁,上官婉儿只有十四岁。以武则天的气度胸襟,她不会容不下一个十四岁女孩。更重要的是,她喜欢婉儿,婉儿令她想起自己的当年。逐渐上官婉儿参予撰拟诏书,参决奏章,十九岁时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要在上面批一个字就颁行天下,成了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人。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倚为心腹,甚至与张昌宗在床榻间交欢时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儿正值情窦初开,免不得被引动,加上张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儿与张昌宗私相调谑,被武则天看见,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她追随武氏二十七年,对武氏个人以及武氏国策的影响,称她为女皇的女宰相,绝不过分。李隆基政变,上官婉儿为乱军所杀。
她的文学成就一洗江左萎靡之风,力革南朝以来四六骈俪的章法,挣脱六朝余风,使文风为之大变。与其说开古文复兴气运的是韩愈、柳宗元,无宁说是上官婉儿已经早为盛唐的文学面貌绘出了清晰的蓝图。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宰相张说为她撰写:“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上官婉儿)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如果说以上官仪为东祖的第一世,那么上官家族入闽已是唐朝晚年的元和四年(809年),这年上官仪死里逃生的唯一孙子的孙子(六世)上官偕考中进士,任官福州户曹,长庆一年(821年)卒于官署,为上官氏入闽始祖。上官偕有四子,其中幼子上官丁遒始迁居邵武,到第八世上官岳才定居和平。中国历代讲究功名立业,没有功德不能尊为祖。所以邵武和平的一世祖不是迁居邵武的上官丁遒,也不是定居和平的上官岳,而是第九世,上官岳的四子上官洎,我们文章开头家庙祭奠并追为邵武和平上官先祖的就是他。时当唐朝末年,黄巢起兵之时。875年黄巢起义,878年3月起义军侵掠江西,时任邵武镇将的上官洎与子上官兰领兵保家卫国,与乡党“誓曰不收黄巢,九泉之下不敢见先君”。(《嘉靖邵武府志.上官洎传》)直趋建昌拒贼,但“出师未捷身先死”,父子双双殉难,力战而死。事闻,朝廷追赠忠勇护国将军,天水郡公,赐下神庙食。上官洎号“惠安”,今和平坎头村“惠安祠”即为他的祭庙,庙中塑像“黑面王”即是上官洎,历久弥昭,香火至今旺盛,被尊为和平地方保护神。百多年后,前文状元之争提到的他的九世孙上官均以龙图阁侍制奉旨出使辽国,受朝廷嘉奖,言梦见上官洎显灵保佑,才不辱使命,朝廷追封他先祖上官洎为“民主王”,上官兰为“五通王”,提赠“精忠报国,生前之烈气长存;悍患御灾,殁后之精灵丕显。”终于让上官洎圆了与他的先祖上官仪一样提名“凌烟阁”的梦想。而他的后人也成为上官这一姓氏最显赫的一支,此后上官姓氏的名人大多为他的后人,其他各支都湮没无闻。
我考察东南上官各地各堂族谱,大多认祖归宗到和平古镇。如《长汀、宁化上官族谱》记:“宣和七年(1125)从闽邵武禾坪(和平)南迁汀州府宁化县。”;《安溪县志•古谱序》:“宋高宗建炎年间上官凝(上官均之父)之后自上杭武彭坊迁徙入清溪县(今安溪县)”《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家谱》记:“吾始祖(上官)擬调铜陵尉。”;江西吉水县《桃林上官氏谱》记:“上官氏其先福建邵武人也,宦流吉州,因家桃林,厥祖讳均。”;湖北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光绪三十年续修本)载:“上官氏其先福建邵武人也,厥祖讳均。”;《湖南醴陵县上官氏》载:“始迁祖世明公,清顺治末年自福建邵武迁此”。但迁出的各支也少见名流,只有留在和平的繁盛一时,两宋之间代代进士,号称“天下世家”,可谓“奎星高照”。
析其原委,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和平另一名人——黄峭及其他创办的“和平书院”。上官洎“誓曰不收黄巢,九泉之下不敢见先君”,“出师未捷身先死”时,黄峭也“出积贮以兴义兵” (《峭公行录》),后北上随李克用“内佐密谋,外参戎政”。(《峭公行录》)唐亡 “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古镇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重文崇义的氛围和传统。宋以降,和平书院逐渐衍变成一所地方性学校。而同是和平望族的黄氏和上官氏早已血乳交融:黄峭的正房夫人就是上官氏,据黄氏家谱记载黄峭儿子二十一个,女儿只有一个,这唯一的女儿就嫁给上官仁郁,即上官洎的曾孙(《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仁郁公传》),榜眼上官均的祖母、曾祖母都来至黄氏家族。查看和平黄氏族谱和上官族谱,两大望族互为婚嫁延绵千年。黄氏创办的书院,就科举而言上官氏得以开花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20:09 |
三、      辉  煌的进士世系
              据《福建省志•人物志》(2003年社辉科院版)统计:邵武宋代进士数:北宋83人,南宋73人,合计156人。而上官家族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已丑(1009年)上官升登梁固榜进士到上官彦华中淳佑十年(1250年)张一清榜进士,期间240 年,有名可查的进士共61人,占全邵武的三分之一强。( 《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卷首《荣名志》)几乎每有开科,必有喜报,同科三进士,父子两进士一时传为佳话,科第之盛号称“天下世家”,恐怕全国都绝无仅有。“位公卿大夫以至丞、参、薄、尉者,不可悉数” 尤其是“曾、凝、陶三房,一堂父子、兄弟、叔侄继登进士二十二,当朝名宦七十二,其余分枝开派,科名皇榜,簪缨一百六十。”(《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旧谱原序》)。十一世上官恢登进士,官累中大夫,封开国男历阳郡,此公长寿,做九十大寿时,同朝叔伯、兄弟、子侄七十余人,于是“笑而援笔书联于堂左右,题曰:宴罢宫花满壁,朝回牙笏盈床。”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嘉靖邵武府志》卷八《选举》中载“……于宋则言天下科第之盛,必曰:邵阳(邵武别称)矣夫!”而邵武科第首推平上官一族。至今尚存的《宋正泰大夫上官疑公神道碑铭》佐证:“惟上官氏名门巨族,自其先祖历代簪缨,蝉联相续,今尤袍笏盈床……儒学兴门,延及孙曾。”
             上官家族空前兴盛就从这个正泰大夫上官疑开始,上官疑已是上官洎的八代孙。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主要登科名录:        
(含特奏名)

大中祥符二年 上官升
  
        五年 上官师旦
庆历二年 上官凝
  六年 上官拯

皇祐五年 上官汲 
嘉祐二年  上官垲 上官基  
治平四年 上官裕
熙宁三年  上官均 上官济 
    九年  上官彝 
元丰二年  上官敦复 上官行 上官公颖
    五年  上官合 
    八年  上官恹 上官憕
元祐六年 上官怡
绍圣元年 上官恂 
大观四年  上官公陟
政和二年 上官愔 上官公绰 上官惕

    五年  上官维祺 上官致孝 
    六年  上官闵
重和元年 上官祝 上官公举 上官閟 上官问 上官愉

宣和六年 上官全节 
建炎二年  上官汝明
绍兴二年  上官曻
隆兴元年  上官粹中
乾道二年  上官骏 上官莹中
    五年  上官太亨  
淳熙五年  上官贲 上官伯忠
庆元二年  上官简
    五年  上官损 上官必克
嘉定元年  上官涣酉 
    四年 上官发 
    十年 上官琦 上官昂 上官知方
  十六年  上官启宗
淳祐元年 上官涣然
    四年  上官子进 上官应祺 上官庸
    七年  上官天锡 
    十年 上官彦华
         ......不再一一列举,同科两进士、三进士甚至四进士,整整二百四十年,跨越两宋,那是何等的辉煌。可以想象:那报捷的快马联袂嘚嘚而来,震天的爆竹接连噼啪炸响;一个古镇科科庆贺,一个家族代代喜报。这份风光举国罕见,这份荣耀无人比肩,这份文化传承足以让后人骄傲,也足以让后人汗颜!
              邵武和平上官这支派衰败于宋末元初。上官氏旧谱序记载:“遭元兴兵燹……遂有斥族之祸,烬其居址,子孙离散,难于复旧。”这就是说蒙古人的铁骑踏进中原,推翻了宋朝,建立元朝,作为有70多名在朝为官的上官族人难免就遭到元兵的抄斩,上官族人居住的整个石马街官坊墟被烧杀成一片瓦砾废墟,唯留下一块宋正奉大夫上官凝公神道碑作为历史见证。元、明、清已少见名人,除元、明时各中一名进士外,只有明朝上官伯达以宫廷画家知名。现存于邵武博物馆宝严寺的壁画就出自他的手笔。

[ 本帖最后由 罡风 于 2009-6-21 13: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20:09 |
四、书香名儒的风采
和平古镇有对联曰:“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用在上官家族可谓恰如其分。几百年的耕读世家,几十代的忠孝传承,让人想想都肃然起敬。宋朝上官家族中进士在上官疑之前尚有上官升、上官师旦,但有传的名宦却从上官疑算起。综观上官家族历代先贤主要事迹,我想用八个字概括:忠孝清廉、正直宽仁。下面择要叙述。
上官疑: 字成叔,生于宋真宗祥符6年(1013年)。庆历二年(1042年)考上进士,开始担任池州铜陵尉,六年后调到潭州当司理,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调换到贵州做杨朔令,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戍(1070)年升尚书职方外郎,处州通判,同一年追封金紫光禄大夫。为人刚正纯直,善决疑案,有政声。据《宋正泰大夫上官疑公神道碑铭》记载:“练达治术,处事明决,不避贵强,峻不可犯,济之以仁育而人民怀之。”此公颇有个性,“适有部使者至,过于苛察,凝独不屈,使者怒之。凝即而谢职,旋归邑。”风骨仿佛陶渊明,放了上司的鸽子。调潭州司里参军时,更是“太守常以己之喜怒定罪之轻重,凝独争之,守益怒,凝争益力。”平了不少冤案。期满离任时,有十几位老人送他几罐药,走出几里后,才打开一看,药罐里装的都是金银,他急忙追回老人,退还了金子。而对地方豪强哪怕是退隐朝官,他也“治之不贷,怒责堂下”。对于他人的误解,他颇为宽厚,“是时有向守巧语谮凝,守听之,乃上奏,追逮胥吏百余辈,验治无状,守愧悔过,无以见凝,更辨析前章,置酒求解。凝亦不愠,曰:‘余自信而已。’”可谓有古长者之风。
上官均:这位榜眼爷是上官疑的第二个儿子,他中进士适逢王安石变法,一生卷入新旧党争,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但大是大非总能以民为本,不因人废言,对于新旧党争能客观认识“所论若当,虽异,不害其为善;所论若非,虽同,未免为不善。”他并不赞同王安石变法,当推行变法,天下开始变得不安定时,上官均上书停止青苗法,认为该法“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而司马光当政尽废新法时,他又坚持新法中利民的举措,指出“法度惟是之从,无彼此之辨。”务必做到“宽不纵恶,猛不伤惠”,和苏东坡一样对事不对人,颇能实事求是。尤其在大问题上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长远大局观:如科举取士,旧党重新当政,提出以诗赋取士,废除王安石以经义取士,上官均认为这是舍本求末,经他力争没有废除;又言官冗之弊,抑胥吏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指出了宋朝积弱的根源;对西夏要求宋朝割地,放弃边塞要寨的无理提议,他力排众议,坚持“今西夏所争兰州砦地,皆控扼要路,若轻以予之,恐夏人捣虚,熙河数郡,孤立难守。若继请熙河故地,将何辞以拒之?是傅虎以翼,借寇以兵,不惟无益,祗足为患。不如治兵积谷,画地而守”;元祐初,河东、京东、淮南大灾,上官均提出赈灾五术:一曰施与得实;二曰移粟就民;三曰随厚薄施散;四曰择用官吏;五曰告谕免纳夏秋二税。五条措施颇有见地,至今依然是赈灾不二之法。
两件事最能说明他的性格:上官均是蔡确推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元丰年间,都城开封府审理了一件相州民事案子,神宗命中丞邓润甫和监察御史上官均审理,蔡确也到御史台参审。但蔡确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任意构审犯人、编派案情,动用酷刑,屈打成招,无人敢明其冤,只有上官均上疏说明真相。结果蔡确恼羞成怒,做下圈套引神宗误判,治上官均罪,从朝官一下贬为知光泽县。蔡确倒台后真相曝光,“天下服其持平”。后来蔡确的弟弟贪污挪用公款,被逮捕入狱,上官均上书请朝廷追究蔡确的罪过。上官均到光泽后,得知光泽有巫师托神能替人消灾迷惑乡邻,聚集了大量的钱财。上官均对此深恶痛绝,便烧掉了巫师塑造的神像,并将巫师驱赶出光泽境内。同时成立互助组织,帮助有困难的人家,一改当地民风。
在变幻的时局中,他一生在新党旧党的夹缝中生存:新党降他为榜眼,打入元祐党人;旧党论他“阴邪难测,见奸不击,荧惑聪明,有害圣政,”多次将他降黜外任。客观地说,在激烈的党争中,上官均也推波助澜,参与相互攻讦,他一生主要任职在御史院,最敢直言,且所说的都涉及政体,《嘉靖邵武府志》评价他“天资刚方,以忠义为己任”,总体还不失良臣名宦。以龙图阁侍制告老,封子爵赠通议大夫,食邑八百户,政和五年(1115)逝世,享年78岁。他一生廉正,据《嘉靖邵武府志》记载“待亲朋之赙始克殓,待朝廷之恩赐始克葬。”就是说他去世,家里没有多余的钱,靠朋友的资助,才能够入殓;等到朝廷拨下了钱物,才能够出葬。
上官悟:字仲达。上官均幼子。以父荫补泰州司士参军,累迁京畿转运使。高宗建炎三年权东京副留守,知济南的刘豫叛降金,遣人来说降,上官悟斩其使;刘豫又收买他左右游说他投降,他再杀左右说客。及城陷,被害。
上官愔:字仲雍,上官均二子。徽宗政和二年进士,宣和六年除太学正。靖康之乱后,高宗即位南迁,他上书劝车驾速入京师(开封),祭宗庙,慰安士民,遴选统帅,搜简士兵,以图兴复。绍兴五年,知南剑州,大兴水利,治理建溪、富屯溪,清理河道,凿礁除险,水路得以通畅。
上官怡:字友先,上官均侄,十六岁时试太学居第一。母亲年高病重,他在暑天里从早到晚侍侯在侧,驱赶蚊蚋,母亲去世,居丧极哀。二兄死后,他又侍奉嫂嫂,抚养孤儿,敬爱兼备。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官至礼部员外郎。
上官恢:字闳中,上官均侄孙。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知南剑州(今南平),适逢兵乱之后,“政尚宽和,专务仁爱,宽待有甚,吏民怀服 。”一代名儒胡安国说他“愔历世务,端重有守”,与程门立雪的杨时并荐朝廷,官至中大夫,封男爵,食邑三百户。本文标题“宴罢宫花满壁、朝回牙笏盈床”既他九十大寿题壁诗。
上官基:字仲立,上官恢曾孙。过目成诵,九岁孤,奉母孝敬,为人忠厚。当时丞相赵汝愚贬谪零陵,行至衡阳时去世,朝廷上韩侂胄掌权,不敢为赵汝愚营办丧事,上官基独往殡殓。后来他去世时,正好是赵汝愚儿子当邵武太守,为他“临穴哭祭”。
上官涣酉:字元之,上官恢五世孙。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积极组织抗元备战,主持过大型水利工程、城防工程、专卖茶盐公事、军需主管等肥差。但为官清廉,到晚年居京口时,栋宇仅避风雨,溃兵劫掠富室,过其门摇手相戒曰:“个官人不要钱,不得犯!”
上官粹中:字得厚,上官均七世侄孙。待人诚实,不分贵贱。在宗族、乡里尊为长者,有纠纷都取决于他。学问淹博,经史子集无所不览,并亲手抄录。为官后,尤善断案,众人感服。两任增城令,再任时,民众奔走相贺,持政宽和慈爱,重学劝农,与民修养。
上官谧:字安国,上官悟之孙。钻研理学,与朱熹交游。朱熹评价他“性敏慧,操行不苟,宏学博问,日事吟哦。”
发表于 2009-6-5 22:04 |
哇!相当佩服!
快赶上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了。LZ真是有才,有心,有研究!不愧是上官之后!
请受在下一拜。
发表于 2009-6-5 22:52 |
有400人嘛??


       我怎么没看见啊??
发表于 2009-6-5 23:24 |
还有这典故啊!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1:51 |

声明:本人姓周,不姓上官。周公之后也。
发表于 2009-6-6 18:28 |
谢谢楼主,长见识了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6-11 22:42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6:13 |
原帖由 kennyvskk 于 2009-6-11 22:42 发表
感谢你对邵武和平上官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请你提供更多的上官家族的历史资料。我们正在收集整理,提供给第三届全国上官姓氏文化研讨会,为宣传邵武,宣传和平历史文化名镇搭建交流平台。  怎么联系你?我的电话是: ...

邮箱:swzgf1966@sina.com                  只是业余爱好,不敢言谢。
博客:樵川罡风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wzgf1966

[ 本帖最后由 罡风 于 2009-9-16 10:13 编辑 ]
发表于 2009-6-13 09:50 |
佩服之至!原来上官家族也是世代为官,我一个朋友是黄峭的后代,我只知道黄氏是和平的名门望族,竟然不知道,她的家族和上官氏原来是世代渊源,怪不得小家伙说要嫁一个姓上官的人,感情是这样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0:11 |
祝上官家族邵武研讨会圆满成功!!! !!!!!!樵川罡风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wzgf1966

[ 本帖最后由 罡风 于 2009-9-16 10:14 编辑 ]
发表于 2009-9-21 12:25 |
可读性很强,不错
发表于 2009-11-28 22:31 |
拜读博客,钦佩钦佩。
发表于 2010-10-21 09:24 |
察史写史,学者也。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